商品資料

(簡體)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

作者 : 柴培爾

出版社 : 美國更新傳道會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精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6 X 22.5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吳琦農

出版日期: 2013/03/01

頁數: 462

適用分類: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585 NT$6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自宗教改革運動以來,基督教會的敬拜儀式有了許多改變,近年來敬拜讚美之風盛行,教會有更大的空間來發揮設計敬拜程序的自由,但在享受這種自由之餘,我們對何謂合神心意的敬拜是否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們所設計的敬拜儀式,想要訴說什麼故事呢?面對後現代文化的多變潮流,本書作者在謹慎研考歷代教會敬拜傳統之同時,提出結論──福音乃是衡量所有敬拜的準繩,並據此對教會敬拜儀式提出許多具體而實用的建言與範例。
柴培爾(Bryan Chapell)
是南伊利諾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博士,自1994年迄今任聖約神學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St. Louis, Missouri)院長,在1985年開始執教於該院之前, 有過十年牧會經歷。除了教學之外,柴培爾經常應邀至各地授課或講道,曾於2010年至臺灣與香港主領釋經講道講座。著有多本書籍,包括《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
 
教會領袖們歡迎柴培爾的最新貢獻:《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柴培爾督促教會重新思考崇拜的進路,提醒我們,崇拜不是以我們或我們的偏好為中心,而是以基督及祂的榮耀為中心。
一、合乎福音的敬拜
1. 藉結構表達的福音 
2. 羅馬天主教的故事 
3. 馬丁路德的故事 
4. 加爾文的故事 
5. 西敏斯特大會的故事 
6. 現代的故事 
7. 福音的故事 
8. 基督的故事
9. 「再次呈現」基督的故事
10. 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使命
11. 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各個層面 
12. 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單元
 
二、福音敬拜的資源
1. 宣召 
2. 認信 
3. 認罪 
4. 赦罪的確據 
5. 禮拜規程的指標 
6. 歷史性的敬拜單元
7. 讀經的歷史根源與作法
8. 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 
9. 祝禱與囑咐
10. 敬拜儀式的例子 
11. 聖餐儀式
12. 音樂的風格

附錄
附錄1 網路上的敬拜資源
附錄2 參考書目
附錄3 索引
索引漢語拼音檢字表

第 1 章 新世代的迎戰
▎屬靈解放大憲章
在近代的新約學術界,加拉太書再度獲得關注。一百年前,法拉爾(F. W. Farrar)稱譽本卷書是「屬靈解放大憲章」(The Magna Carta of Spiritual Emancipation),精準地抓住了本卷書的主題,以及它在教會歷史上的定位。1 
本卷書的主題經文是加拉太書5: 1: 
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這卷書在宗教改革時,在路德的手上大放異彩;它所釋放出來的信息,成為宗改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他甚至說:「加拉太書是我的書卷,我已經與它結婚了。它成了我心愛的凱瑟琳。」2 
------------------------------------------------------
1 F. W. Farrar, Message of the Book of the Bible (London: Macmillan, 1909), 1: 258.許多註釋家都引用這句話,筆者引自Merrill C. Tenney, Galatians: The Charter of Christian Liberty (1950; rev. 1957; rep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9), p.16. 
2 凱瑟琳(Catherine von Bora, 1499-1552)是路德的妻子,他倆於1525年結婚,到路德1546年過世,結縭共21年。他們的愛情是宗改時的佳話(見Martin Luther, What Luther Says: A Practical In-Home Anthology for the Active Christian, ed. Ewald M. Plass [Saint Louis: Concordia,1959], p.989)。
------------------------------------------------------
這個屬靈的自由非同小可,它解除了中世紀以來天主教對稱義的誤解,以及濫用懺悔禮所造成的桎梏。這個桎梏不僅壓制了教會的成長,也妨礙了社會的進展。不僅如此,1517年萬聖節那一天,馬丁路德所張貼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等於向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宣告,稱義和自由是神所賜的白白的恩典。不久後,他更加碼說,它們是惟獨因信才得的。在路德宗改的29年裏,他一共出版了6次《加拉太書講集》;3 道理很簡單,因為它的信息正是宗改的核心。
可是在過去數十年來,加拉太書所揭櫫的「因信稱義」而有的自由,再次受到攻擊;4 而且詆譭者對這個教義的第一個攻擊點,就是宣稱路德錯解了保羅的因信稱義的教義。他們認定一切錯誤的出發點,就是路德盲從了寫《懺悔錄》的奧古斯丁,從而落在良心自省的泥淖裏。5 這是晚近一甲子持定「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s on Paul,簡稱NPP)之學者們的觀點。
讓我們再回到加拉太書,領略屬靈自由的原汁原味。在使徒保羅13卷的書信裏,本卷書是火藥味最強烈的一卷,極富爭辯性。它的問安語十分奇特,更奇特的是問安以後,沒有書信一定會有的感恩語。「我希奇……」(加1: 6)這幾個字就開啟了全卷書的漫天烽火。保羅為什麼要這樣寫信呢?只因為該地區的眾教會發生了致命的危機,使徒認為解決這天大的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事。
------------------------------------------------------
3 出版的年份分別為1519年(根據1516-1517年間的講課)、1523年、1525年、1534年、1535年(根據1531 年全面翻新的講課)、1538年。除了1525年者為德文本外,其餘皆拉丁文本。這6次的印行其實只有兩種版本:1519年、1535年。英譯本有兩種,係根據1519年及1535年者。今天我們讀到的通行本,是1535年的版本(參Arland J. Hultgren, “Luther on Galatians,” Word & World 20:3 [2000], pp.232-38)。
4 「因信稱義」一語的「因信」(διὰ πίστεως; by/through faith [NIV, ESV, NASB]),其介詞διὰ後接所有格的πίστεως,它的意思是「憑藉」,而非「因為」。所以「因信稱義」的意思是:「藉著」我們的相信,神稱我們為義;而非「因為」我們的相信,神稱我們為義。然而,我們仍按《和合本聖經》的譯文約定俗成來使用(參見加2: 16;羅3: 22等多處)。筆者在此聲明。
5 參Krister Stendahl,“The Apostle Paul and the Introspective Conscience of the West,”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56: 3 (1963), pp.199-215.引自Stephen Westerholm, Justification Reconsidered: Rethinking A Pauline Theme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3), p.1. 
------------------------------------------------------
▎教會首度危機
我們要稍微認識一下保羅早年的生平。6 這卷書是保羅13卷書信的第一封,約寫作在主後49年。當年使徒們在耶路撒冷開了大會,肯定因信稱義的教義。這事記載在使徒行傳15章裏(加2: 1)。在大會一開完之後,保羅就寫了這封書信給南加拉太地區的眾教會,這些教會是他在主後46-48年宣道時才建立的。
當時有些猶太主義的基督徒們,沿著保羅走過的腳蹤,破壞神的工作,當然也就拆毀了剛剛才建立的外邦人教會。這事態極其嚴重,所以保羅遣詞用字直截了當,而且犀利猛烈。
------------------------------------------------------
6 Craig S. Keener, Galatians: A Commentary (Ada: Baker Academic, 2019), pp.1-45. 加拉太書涉及到許多爭議,筆者基本上採用此書作者的許多觀點。
------------------------------------------------------
▎問安語富玄機(加1: 1-5) 
加拉太書1: 1-5是此書信的問安語,但它和其他書信者十分不一樣,透露了這次屬靈風暴內的玄機。在1: 1裏,使徒保羅表明自己是寫信者之後,就用了一長串的語彙,來描述他的使徒職權來源: 
不是由於(ἀπό; from [ESV, NASB])人, 
也不是藉著(διά; through [ESV, NASB])人, 
乃是藉著耶穌基督,與叫他從死裏復活的父神。
之後的第2-3節倒是平常的問安語。為什麼保羅要這樣地敘述他的使徒職權的來源呢? 
……
▎一封無感謝的書信(加1: 6-10) 
    加拉太書是保羅書信裏問安後沒有感謝詞的一卷書信。1: 6一開始就說「我希奇」(θαυμάζω),這是責備之語。不但沒有祝福,且有咒詛。「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接著講到四件事:(1)你們去隨從別的福音;(2)那非福音,而是攪擾;(3)傳與使徒所傳之不同福音者,當被咒詛;(4)傳與你們所領受之不同福音者,當被咒詛。
獨特獨一的福音(加1: 6-9) 
「福音」(εὐαγγέλιον [x 76])是加拉太書的鑰字之一,新約共出現過76次。本卷書內出現此字「福音」7次(1: 6, 7, 11; 2: 2, 5, 7, 14), 動詞「早已傳福音」(ἐνευλογηθήσονται [x1])1次(3: 8),以及「傳福音」(εὐαγγελίζω [x55])6次(1: 8, 9, 11, 16, 23; 4: 13),共有14次。什麼是「福音」?就是1: 4所簡介的:「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有幾個福音呢?要回答此問題,得要先問有幾位基督?有幾隻神的羔羊是聖潔沒有瑕疵的?答案是:惟有獨特的那一位。所以要回答「有幾個福音」這個問題很簡單;福音是獨特且獨一的,根本沒有所謂另一個福音。
……
▎迎戰「保羅新觀」
現今距離宗教改革已經五百年了,但在福音派內卻出現了「保羅新觀」。其實這英文用語“New Perspectives on Paul” 應譯為「保羅眾新觀」,因為其中還有不同的講究,但它們同有一特點,就是離棄了因信稱義的教義。「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作什麼呢?」(詩11: 3) 
它廢棄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的教義是教會興衰的樞紐,仇敵要撂倒教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抽掉它的根基,即打擊稱義的教義。「保羅新觀」最令人擔憂的地方是,他們並不是拿掉各種正統的教義。百年前的自由派是明目張膽的惡人,擺明態度否定聖經,不認基督的道成肉身、復活與再來等。基督徒一看一聽就能分辨了。
但是主張「保羅新觀」的人不一樣,他們保持所有正統教義的詞彙:你說聖經無誤,他們說對,聖經是無誤的;你說基督復活了,他們也說對,基督是復活了;你說「稱義」,他們也說「稱義」;你說「因信」,他們卻把同一個希臘字,解釋成另一個意思:「信實」。我們講許多正統教義及詞彙,他們也都同鳴,只是他們將這些神學概念重新定義了,而且用他們的拉比主義釋經法曲解經文,將原有的真理替換掉,並將神的兒女引到錯謬中。
名重新約士林的鄧恩(James D. G. Dunn, 1939-2020),在他所寫的《羅馬書註釋》中,對羅馬書1: 17的解釋明顯地跟隨了桑德斯(E. P. Sanders 1937-)顛覆性的拉比研究,而重新定義「神的義」之含義。他認為,「神的義」在舊約裏基本的概念是「關係」,因此它不再關乎個人的德行,而是屬乎社會人的質素!換句話說,稱神是公義的,在乎的是祂和百姓之間的盟約關係;當神擊打仇敵、拯救百姓時,祂就是公義的(參出9: 27;撒上12: 7等)。請注意,鄧恩大膽地決斷:「神的義乃指盟約的信實」(羅3: 3-5, 25; 10: 3; 9: 6; 15: 8)。在這觀念下,保羅神學當然呈現另一番情景。他雖也用「稱義」一詞,但當公義的含義被掉包時,稱義的定義也就跟著改變了。
在鄧恩的詮釋下,「神的義」(δικαιοσύνη……θεοῦ)中所有格的「神」字(θεοῦ),在其中扮演受詞性及主詞性的兩者功能,因此這詞串的意義是「神在盟約關係內的活動,好將人帶入並維持於其中。」8 神的公義、聖潔變成不再是十誡所啟示之神的美德,而稱義過程中的「赦罪」一詞也幾乎銷聲斂跡。
「保羅新觀」的可怕在於它沿用信心、公義、神的義、稱義、因信稱義等等的聖經詞彙,來鋪陳它的神學。它比自由派神學鼻祖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更可怕,因為後者明擺著是新派人士,而前者號稱是福音派,稍一不防,其結果就如木馬屠城,一旦潛入,後患無窮。
------------------------------------------------------
8 James D. G. Dunn, Romans 1-8, WBC (Dallas: Word, 1988), pp.40-41. 
------------------------------------------------------
它重訂釋經規則! 
「保羅新觀」最厲害的,就是重新定義釋經學,重訂教會解經的規則,然後告訴你另一種所謂符合聖經的選項。
但問題是誰授權給他們重訂釋經學的基本原則?他們說現在我們要用拉比學(Rabbinism)來解經,而不再以經解經了。以經解經的方法已經用了兩千年,而那些拉比是不接受耶穌和保羅的拉比!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