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同行--基督徒助人者的基本諮商輔導技巧

作者 : 瑪格麗特菲里斯

出版社 : 光啟文化事業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直排

貨品尺寸/規格:15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台北依納爵靈修中心

出版日期: 2010/02/01

頁數: 125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117 NT$13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將靈修與牧靈幅度融入溝通技術和助人模式的工具書。 本書作者加拿大籍瑪格麗特.菲里斯修女,在牧靈諮商及靈修輔導方面具豐富的經驗,她發現「卡考夫-戈茲達」模式能夠為助人者提供有效的溝通技巧;經過深入的反省和探索後,她將以上模式加以改編,使靈修及牧靈幅度融入其中,而成為一種兼具靈修及心靈幅度的助人模式,這便是《同行》這本書的內容所具體呈現的。
瑪格麗特‧菲里斯修女, Ferris, Margaret, C.S.J.
加拿大籍; 屬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教區的聖若瑟會修女;獲有科學, 諮商, 及靈修方面之學位; 及靈修輔導的博士學位。修女也是 (Medaille Retreat House )避靜院主任, 為加拿大及美國教友, 在心理及靈修上, 設計及主持各類工作坊及帶領避靜。 修女在牧靈諮商及靈修輔導方面具豐富的經驗。
推薦序     005

序      009

引言     013

 

第一章      諮商模式之背景與概觀  017

 

第二章      協助的前導階段  023

1.  生理上的專注  023

2.  心理上的專注  029

3.  以心神聆聽  038

專注技巧的操練  039  (請用不同字體)

第三章      第一階段:自我探索  043

1.  尊重  044

2.  同理心  048

3.  溫情∕關懷  054

                第一階段技巧的操練  057

 

第四章      第二階段:自我了解  069

1.  具體或明確性  069 

2.  真誠  071

3.  自我表露  072

4.  祈禱  073

    整體回應評量表  077

    第二階段技巧的操練  080

 

第五章      第三階段:行動  083

1.  面質  083

2.  立即性  088

3.  支持  089

    第三階段技巧的操練  094

 

第六章      轉介諮商  099

1.    什麼樣的人應該轉介  099

2.    轉介至何處及如何轉介  101

 

結論  107

 

附錄一:實用的助人技巧  109

        1. 取得資料  109

        2. 書寫治療  110

        3. 想像的對話  112

        4. 認出模式與主題  114

        5. 作決定∕分辨  114

        建議的參考書目  119

 

附錄二:衡量層級的操練解答  121

參考書目  124

推薦序

  近十年來,個別靈修輔導式的避靜在華人的基督徒團體中開始流行起來,愈來愈多的人,包括基督新教和羅馬天主教會的信友,前往各地的靈修中心和避靜院,參與祈禱操練、日常生活八天避靜,以及週末、三天、五天、八天不等的避靜,甚至為期一個月的完整神操。過去大多數的靈修輔導員是神父,今日則漸漸趨向多樣性。過去靈修輔導員的養成,大多數是來自素有靈修傳統的修會團體的會士,是在修會培育養成教育中塑造而成的。近來,有不少的靈修輔導員或是陪伴者則是前往歐美各地的靈修中心接受靈修輔導員的陶成,人數上與愈來愈多尋求靈修輔導的人相較,仍然無法答覆渴求。

  2006年秋季,我接受修會的派遣,擔任台北依納爵靈修中心主任的職務。台北依納爵靈修中心自2000年成立以來,一方面有專人投入靈修材料的翻譯和編寫的工作,另一方面輔導群中的資深輔導員曾到國外接受培訓,而且陸續請國外相關人士前來舉辦靈修輔導培訓的講習會。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與靈修中心輔導群都意識到,時間似乎已經成熟了,可以運用現有的中文材料和資源。因此,2007年春季開始培訓第一批本地的靈修陪伴者,希望將來也能成為靈修輔導員。

  事實上,靈修輔導是牧靈諮商或關懷的核心形式,其他形式的牧靈關懷由此而放射光芒。更廣泛來說,靈修輔導的歷程是一種助人工作的歷程。提及助人工作,腦海就浮現出為心理諮商和輔導界所熟知的一本書《助人歷程與技巧》。其實,助人的模式和溝通技巧,不是專屬心理諮商的層面,而是對牧靈諮商和靈修陪伴都有所助益的。在與中心輔導群談及是否可運用該書作為培訓操練的教材時,《同行》(Compassing: Basic Counselling Skills for Christian Care-Givers)這本書就在中心輔導員的建議中浮現出來。
  對照《同行》與《助人歷程與技巧》兩本書的標題和內容基本上是相近的,是以艾根(Gerard Egan)的系統助人模式為主,而《同行》更回溯到思想的起源卡考夫(Robert Carkhuff)模式,以及戈茲達(George Gazda)的改編。《同行》的主要特色在於每個階段中賦予靈修和牧靈的幅度,並增添運用這模式來培訓學員過程的一些操練。因此,《同行》這本書更符合培訓靈修陪伴者和輔導員現階段的需要。就在這樣的因緣下,這本書就在張令憙姐的翻譯和台北依納爵靈修中心培訓靈修輔導員的實際操練之下,至今
中譯本即將出版,實感欣慰。

  有關這本書的中文譯名《同行》,主要是來自作者〈序〉的描述:「compassion這個字來自拉丁文cum patior,意義之一是指:設身處地與他一起;一起經歷;一起深刻地分享」。換言之,基督徒助人者的任務是在他人的生命旅途中,陪伴他人,一起經歷、一起深刻地分享,與之「同行」。其次,這樣的脈絡下,想起在路加福音中,復活的主耶穌在前往厄瑪烏的路上,與兩位面帶愁容的門徒「同行」(路廿四13-35)。他們在主耶穌的陪伴下,經歷了一心靈轉化的過程,從內在的失落、心碎和頹喪,經由主耶穌的聆聽和帶領,漸地覺察到他們內心世界的一切,進而用言語表達出來,並在這過程中,意識到主耶穌與他們的同在,而重新看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前往厄瑪烏路上的復活主穌,可說是基督徒助人者與人「同行」的典範。

  按照作者的本意,這本書主要是為那些非以牧靈諮商為全職工作的人,以及些初學牧靈諮商員和靈修輔導員,以及其他從事助人工作者,例如:隨軍司鐸以及醫院、監獄、校園等牧靈人員和堂區其他服務人員所寫的。此外,這本書作為培訓靈修輔導員的教學指引,也有它的具體成效。因此,我也贊同作者的期,期盼這本書的中文譯本的出版,能成為實用的工具,為那些蒙召在基督徒環境中,從事助人工作者有所幫助,並可作為各種不同培訓課程的材料。

  吳伯仁
  寫於輔大神學院
  主曆2009年11月1日諸聖節



  當人想到耶穌的牧靈事工時,「同行」(compassion)一詞往往浮現腦海。這是個饒富意義的詞彙,但要合宜地描述它卻很難。實際上耶穌用這個描述詞來涵蓋基督徒的立場態度。耶穌常被引用的訓諭──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樣,在路加福音中翻譯得更確切:「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若我們研究原文,compassion這個字來自拉丁文cum patior,意義之一是指:設身處地與他人一起;一起經歷;一起深刻地分享。此處強調的是「一起」。同行不是同情,同情有時候意謂著高姿態。不同行有一種相互關係,懷著一種視他人為神聖的認知。進一步說,同行不止於感受層次,更向外延伸,去緩解痛苦或與人歡慶同樂。

  這便是基督徒的任務,更特定地說,是那些基督徒助人者的任務,他們公開投入這項在他人生命旅途中與之「同行」的任務。但對於要如何妥善進行這任,有時候我們感到漫無頭緒。在這方面,我希望本書所引介的模式會有幫助。此一模式源於同行的態度,教導我們如何設身處地與人同甘共苦,並藉由運用靈諮商的技巧,讓他們逐漸有能力走出困境,自己形成有治癒效果的適當態度和行動。

  我懷著極大的感激,回想起迄今曾在我生命旅程中陪伴我「同行」的那些人──許多人曾教導我體會身心靈相互關係之豐富,讓我有能力將往往模糊不清的感受轉化為給予生命的行動。

  我尤其想要感謝我的學生,以及這些年來信任我,讓我關照他們生命故事的人。藉著他們,我更充分認識到陪伴我們同行的慈愛天主。

  寫這本書的動機,要歸功於我在印地安納州唐納森的神學研究基金會(the raduate Theology Foundation in Donaldson, Indiana)的老師和同學。尤其是瑪莎(Martha Bartholomew)、威廉(William Creed)和約翰(John Simmons),他們閱讀原稿並提供珍貴的回饋,讓我受惠良多。我也要感謝戈茲達博士和他喬治亞大學的同僚,提供並允許我使用他們與教師們一同研發的幾個評量表。


  最後,我想要感謝我的家人和修會團體──拿大安大略省倫敦教區的聖若瑟修女會,以始終如一的愛與支持,激發我承擔起「同行」的工作;他∕她們也在日常生活中成為我的模範,讓我繼續去體會學習在本書模式中所講的這些助人技巧。


瑪格麗特.菲里斯(Margaret Ferris, C. S. J.)


 

引言

  熟悉催化性聆聽(facilitative listening)這門藝術,而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它,為牧靈諮商和靈修輔導兩者都至為重要。正如大多數的初學者,當我一開始涉入靈修輔導的工作時,我把極大的精力花在分辨天主如何在那些接受我輔導者的生命中行動。我也耗費了許多精神擔憂自己是否把事情做對。我無意識地(甚或是有意識地!)在心中設定了一幅靈修輔導員的圖像──有點像某種通曉一切,直達天聽的得道高僧。我知道自己能攀的關係可沒那麼令人印象深刻,當時人們持續來接受我的輔導,這個事實充分證明了真正的輔導員∕指引者實在是聖神。

  結果我去修了一門研究所的諮商課程,並且仍帶著同樣的刻板印象:通曉一的諮商員,應該對每個人的問題都有解答。幸運地,課程所提出的諮商模式(卡考夫模式」)中,諮商員僅需要促成當事人本身找到對目前問題的解決之道,並相信在多數情況中,他們自己內心擁有這種力量。

  當時,另一件事也讓我驚訝:我們所用的這個諮商模式所辨識的溝通技巧數眾多,並且真的能夠以有系統的方式來教導與學習。沒有人是「天生的」諮商。即便是那些自然傾向於這一行的人,也能由這特定模式中學習到許多。

  在接下來的幾年,我開始以同樣的這個模式來教導初學諮商員。我也持續提供靈修輔導的服務,而喜悅地察覺到運用這模式時,輔導員變得有幫助多了。後來,我轉而從事牧靈諮商方面的教學,這使我更為留意地考量到靈修輔導和牧靈諮商全都適用這模式。從我的研究和反省中,這裡所提出的原本模式的改編浮現了出來。

  我在本書中試圖做的,是提出原本模式的簡化版,並建議一些要點,能夠納入靈修的層面。我也會在適合之處提出某些操練,以發展書中所討論的技巧。期望本書能為初學牧靈諮商員、靈修輔導員以及從事其他助人工作的基督徒所採用,作為溝通技巧的基本培訓模式──將靈修幅度整合融入心理幅度中。

  我發現這模式為那些我稱為「偶爾客串的牧靈諮商員」特別有用,例如堂區神職人員和牧靈夥伴,牧靈諮商並非他們唯一的專業,而只是他們許多本分職責中的一項。

  我也發現這模式在培訓靈修輔導員時很有用。在這類的培訓中,幾乎將強調的重點全放在諸如靈修發展模式、分辨神類等主題上,而忽略了基本的溝通技巧。

  運用此模式時,較好的方式是把它當作教學指引,在受培訓者團體的每週定期聚會中,一章一章地循序漸進,逐項介紹技巧。兩次聚會之間的時間,受培訓者可用來練習討論過的技巧,或許也可以錄下某些練習性質的會談,交給培訓者或培訓團隊來評量。這模式很適合用於諸如此類的場合:修院一學期的教學課程,或是靈修輔導培訓計畫中的一個單元。若有人願意更深入地探究這模式,我會推薦諮商心理學者戈茲達及他的同儕的著作(在下一章中我會提到他們),可與本書合併使用。

  在教導並運用此模式超過十二年之後,我可以為它培訓牧靈諮商員和靈修輔導員的成效作證。這本書的主體很明顯地針對這兩人而寫。不過,我的許多同儕也讓我確信,其他從事助人工作的基督徒──終身執事、特派司鐸(如院牧、校牧、隨軍司鐸等)、堂區的各種服務人員──也將由此模式獲益。事實上,它對在基督徒環境脈絡中任何經常受召喚去聆聽他人者都有幫助。我確定這是真的,並希望本書成為實用的工具,幫助我們所有的人成為更具同行心態,也更有效的助人者。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