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電影中的心靈美學--關於文學、藝術、音樂與戲劇的電影故事書

作者 : 陳韻琳/詹夢莉

出版社 : 宇宙光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6 X 23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 320

適用分類: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495 NT$5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生命中那些無法言說面對的,最深的恐懼、絕望、羞恥,透過藝術,可以層層轉進地、溫柔地,讓它們浮到表層,讓它們可以被看見、被傾聽、被陪伴、被理解、被撫慰,並以新的詮釋整合進自己生命中,創造新的生命故事。」──陳韻琳

陳韻琳老師提出了29個與藝術有關的課題,共分為四大方向:自我覺察、洞見人生;發現時代、尋找原鄉;觸碰傷痕、昇華困境;以及善惡戰場、渴望救贖。透過她獨到地詮釋這些電影故事,帶領讀者探詢自我、看見內在傷痛,最終發現生命全新的可能與盼望。
作者陳韻琳
自由作家、現代說書人。成立「真善美全人關懷協會」,致力推廣「為成人說故事」,透過為成人說故事師資培訓,形成一個為成人說故事的團隊,發展出各類故事性的讀書會、社區活動及課程。著有《從天堂到人間: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藝術史&名畫故事》、《神聖的遺忘:失去希望、尋回希望的藝術史》(宇宙光出版),以及電影故事文集《破碎、療癒與希望》、《35釐米的縮影人生與信仰》(道聲出版)。另出版有聲書《為成人說故事》系列,及《為成人說故事:陳韻琳說紅樓》等。

繪者詹夢莉
藝術家、繪本作家,出版圖文繪本超過十本,多次舉辦個展或聯展,並受邀分享繪本福音講座。近幾年常去歐洲藝術宣教,並主持心靈繪本工作坊及藝術靈修營,以藝術陪伴療癒人心。
推薦序 時代藝術心靈的耗損與療癒/王道維
推薦序 透過說故事給予閱聽者一股實踐的力量/葉仁昌
自序 作為最多元敘事詮釋的藝術

第一篇 自我覺察、洞見人生
01互為因果的舞台與人生
首演之夜 Opening Night
星光雲寂 Clouds of Sils Maria

02虛構與真實的分界
美好拾光公司 La Belle Époque
縱情天后 Being Julia
完美女人 CQ-Seek You

03以音樂追尋原鄉的記憶 
我心遺忘的節奏 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愛的變奏曲 Turquaze

04以藝術開啟尋父之旅
無障礙殺手 Kills on Wheels 
竊畫行動 Mesteren

05時間在靜物畫中的旅程  
光之夢 The Dream of Light
鄉間的一個週日 A Sunday in the Country 

06傳世肖像畫背後隱藏的情感祕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不羈的美女 The Beautiful Troublemaker

07藝術收藏家的心靈世界  
寂寞拍賣師 The Best Offer
最後一場拍賣會 Claire Darling
巴黎不打烊 Orchestra Seats
夏日時光 Summer Hours 

第二篇 發現時代、尋找原鄉 
08「義」與「不義」的景框詮釋
時代啟示錄 Even the Rain 
國王與電影 A King and His Movie

09藝術家渴望自由 
卡美娜萬歲 ¡Ay Carmela!
沒有煙硝的愛情 Cold War 

10攝影鏡頭的憤怒 
暴雨將至 Before the Rain
私人戰爭 A Private War
記憶乍響 Louder Than Bombs
一千次晚安 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 

11樂器的反抗與革命 
濃情四重奏 A Late Quartet
教會 The Mission
小提琴革命曲 The Violin
噪反城市 Sound of Noise 
琴鍵四分鐘 Four Minutes 

12藝術之「無用」?或「有用」!
偷畫男孩 The German Lesson 
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

13當代藝術看不懂?
謊畫情人 The Burnt Orange Heresy
寂寞拍賣師 The Best Offer
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 

第三篇 觸碰傷痕、昇華困境 
14自閉世界的弦外之音 
溫蒂的幸福劇本 Please Stand By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The Piano
莉亞 Lea 

15以美感超越苦難的撫慰力量
瑪利亞·拉森的永恆記憶 Everlasting Moments 

16以繪畫言說最深沉之語
聽說愛情回來過 The Face of Love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Amélie
冬日終年 A Year Ago in Winter

17「聆聽」的音樂美學
看看我,聽聽我 Like an Image 或 Look at Me 
就像在天堂 As It Is in Heaven

18在故事想像中,人得以願望並相信
尋找新樂園 Finding Neverland

19創作是充滿未知的旅程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海墘新路 You Mean the World to Me
情慾三重奏 Third Person 

20詩人心的凝望與記憶 
吾愛吾詩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郵差 The Postman
帕特森 Paterson
生命之詩 Poetry 

第四篇 善惡戰場、渴望救贖 
21用音樂追悔告解與淨化
為老婆唱首歌 Song for Marion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22在故事改編中重燃希望
大夢想家 Saving Mr. Banks

23在故事重述中饒恕自己 
福爾摩斯先生 Mr. Holmes

24靈感枯竭後的創作陷阱 
手紙 The Letter
熟女晚上不約會 Giulia Doesn't Date at Night 

25藝術家的心靈戰場——文學篇
小鬼作家養成班 The Workshop 

26藝術家的心靈戰場——戲劇篇
雙面誘惑 Cracks in the Shell

27藝術家的心靈戰場——繪畫篇 
惡之畫 The Painting of Evil
心中的小星星 Stars on Earth
第四張畫 The Fourth Portrait 

28藝術能讓人成為好人? 
竊聽風暴 The Lives of Others 
柯波蒂:冷血告白 Capote 

29藝術也有無力時
我要回家 I'm Going Home

作為一個戲劇演員,當他將他這一生所有的精力、所有對人生的體會、所有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愛恨情仇,全置放在舞台上,當他太專心了,也太熱愛舞台上的一切,以至於他不由自主地將真實人生變成舞台生命的一部分。真實人生是用來服務舞台的,那麼,何時會輪到他的真實人生被衝擊,逼使他得徹底正視?又是透過什麼力量來衝擊?這衝擊的過程,會對舞台造成什麼結果呢?
美國獨立電影先驅導演約翰.卡薩維帝(John Cassavetes)的電影《首演之夜》,故事中的舞台劇女演員,正是這樣一個一直活在舞台上的人,她對舞台全然投入:當她離開舞台,連她周圍的人都無法確定她的情感、她的言行,是否只是舞台的延伸?而她自己,也因著這種過分的投入,致使她對真實的生活反而缺乏感覺。她的情感生活不穩定,沒有婚姻、沒有孩子。但恰好是因著這種敬業的投入,她的戲贏得觀眾的喜愛,她總是擁有最多的掌聲與票房。
直到有一天,她被逼著得徹徹底底面對自己的真實世界,因為舞台上頭的新戲,竟跟她真實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地相似。

第二個女人的悲情

她即將首演的新戲《第二個女人》(The Second Women),描述的是青春不再,卻瀕臨婚姻破裂的女人,突然想回頭去尋找她的第一任丈夫,或許,她是想藉此回返青春當年的某種感動,逃避窘迫的現狀,但最終只是讓她更看到了往事已矣,她得正視她進入更年期的事實。
而真實生活中,恰值此時,跟她搭檔演戲的演員男友,決定離開她,理由是感覺不到她的真愛,他說:「跟你這樣的大牌演員戀愛,真的是太奢侈了。」無巧不巧地,也是在這時候,一個一直迷戀她的十七歲女孩,因著對她過度熱情的迷戀,竟當街追逐她,導致被迎頭而來的車撞死。
這兩件事撞在一起,讓女演員驚覺,她早已遠離敢於表現真情、熱愛真實生活的十七歲,現在的她被舞台角色偽裝著,而真實的她,已瀕臨更年期,剛失去愛情,又沒有婚姻、家庭與子女。
當真實生活中的她跟戲碼中的她是如此地吻合,她突然徹底地失去自信。她再不知該怎樣跟這個決定離開她的前男友,合演這一場結局是沒有任何希望的新戲。現在舞台上頭的生活,竟如此逼真地影射著她現實的生活,她正視舞台,就得正視不知何去何從的自己。

第二個女人的掙扎而出

電影敘事深刻而生動地描述著這個女演員心靈掙扎的過程。她那善於幻想劇情、善於變換性格的演員歷練,使她在這艱難時刻,一直在生活中,隨處跟那個死去的十七歲女孩幽魂相遇,彷彿她需要透過這個方式,跟當年十七歲的自己進行對話。此外,她不肯按劇本排戲,用近似歇斯底里的方式表達她對這齣戲的不滿,以這種方式跟如今已六十歲的女編劇對話。在這一片茫然中,她與十七歲的幽靈女孩、與六十歲的女編劇,既為友、復為敵。因為她倆的年齡,是如此地逼使她正視她現階段的人生—身為女人的年齡關鍵點。
如果對這女演員來說,真實生活向來是舞台生命的養分、是服務舞台的,這失去自信、茫然失措於自己未來的女演員,當然得徹底處理過自己的真實人生,才能在舞台上演好跟真實生活如此相近的戲碼。
電影敘事的高峰,是這齣新戲在紐約的首演之日。
演出前夕,女演員先去找甫離開她的男演員,告訴他她接受了這樣的結果,但她仍願意跟他做一輩子的好友,這是她出之以誠的情感表達,雖然那老是覺得她連真實人生都在演戲的情人,是半信半疑的冷淡回應。
首演當天,觀眾都已坐滿席位,眼見著戲碼就要開始,偏偏女演員遲遲沒有出現,急死了一群幕後工作人員,等她終於出現,卻又發現她已經喝得爛醉,走路搖搖晃晃甚至需要人攙扶,沒有人相信她可以腦袋清楚地演完這齣戲。

第二個女人的勝利

誰知她就是需要這種混沌迷糊的狀態。在這狀態中,她不僅讓自己徹底活進了戲碼,還讓那個新生的自我,在演戲過程當中慢慢地浮冒了出來。
最後,她在台上臨場機智地擅改戲碼,她更動了結局,讓那個年華老去的女人充滿自信、神采,而接受了情感的結束,她跟前男友在台上幽默地對話,這幽默是充滿諒解的,既諒解對方,也諒解自己;既是舞台台詞,也是真實人生中她想跟前男友說的話。這意味,她坦然接受了真實人生中自己的年華老去,並積極邁向「第二個女人」的生命型態,將之視為一種有盼望的新生。

從西格莉到海蓮娜

故事主人翁名叫瑪麗亞.安德斯,她在十八歲時,還是個沒沒無聞的女星。未料時來運轉,因主演大編劇威倫.梅丘爾寫的《馬洛亞之蛇》一炮而紅,從此星運亨通。她覺得威倫有恩於她,多年來一直跟威倫有很深的情誼。不知不覺,瑪麗亞當紅三十多年。
當瑪麗亞接近五十歲時,威倫已十年淡出藝文圈不問世事,隱居著不與人來往,即連得知自己的作品獲獎,也不肯親領。他央求瑪麗亞代領,然後要瑪麗亞去錫爾斯瑪利亞找他,只是,不准帶著獎牌獎盃,他不想要,可見威倫真的是讓自己跟藝文圈完全絕緣了。
而這時的瑪麗亞也面臨戲劇生涯的難過關頭,她已年華不再,跟威倫一樣,快要被後輩遺忘,現在記得他們的都是銀髮族,因此她的戲劇生涯勢必得轉型。而她的真實人生,也一樣「面臨轉型」—她正預備離婚跟丈夫分家產,她稱丈夫是「未來的前夫」。沒想到瑪麗亞去領獎途中,威倫竟然死了,死因對外公布是心臟病發作,但威倫的妻子跟瑪麗亞說,威倫真正的死因是在得知自己重病後選擇了自殺,自殺地點正是他創作《馬洛亞之蛇》的地方:錫爾斯瑪利亞。
威倫之死,更加添瑪麗亞作為即將過氣的演員,與她真實人生的困頓。她還來不及好好整理這衝擊,卻又迎面襲來一個更致命之擊,但也很可能是她轉型的大好機會—有一個跟當年威倫一般年輕的導演,竟然想要執導威倫的劇本《馬洛亞之蛇》,還央求瑪麗亞當女主角。只是,有兩個女主角的劇本《馬洛亞之蛇》,十八歲的她是演年輕的西格莉而走紅,現在的她,卻受邀飾演步入中年的海蓮娜,而跟她搭檔飾演西格莉的,是跟她有很明顯世代差異的瓊安。
《馬洛亞之蛇》這齣戲,是講一個中年女子海蓮娜,在接掌家族公司經營多年後,因自己觀念的老舊讓公司面臨危機,幸而公司引進一個有新觀念的年輕女孩西格莉,讓公司漸有起色。
可是,這卻讓海蓮娜和西格莉之間出現了非常微妙的關係,海蓮娜的失去自信,使她徹底依附了西格莉,也讓西格莉掌控了她、利用了她。最後當西格莉決絕離開,海蓮娜便失蹤了。劇情最後沒有交代海蓮娜去了哪裡,但暗示很可能是自殺。因此這齣戲,西格莉跟海蓮娜戲份是一樣的重,她倆之間的世代差異,一個處於人生正走入低谷,一個處於人生正走向高峰;一個失去了自信,另一個恃才傲物。她倆之間的依附、掌控、利用,可以有非常多元的詮釋空間。
瑪麗亞斟酌著是不是要接這齣戲。她不年輕了,她的確需要一個契機讓自己順利轉型,但是,從飾演西格莉到飾演海蓮娜,會不會也是對她現在人生一個命中要害的諷刺?尤其當她從她一點也不熟悉的網路媒體,知道瓊安這個老是會引起媒體蜂擁而至,成為焦點話題的演員,竟然要演那個當年讓她一炮而紅的西格莉,她更是猶疑。瓊安有資格演西格莉嗎?而她自己,一直以來就蠻輕視海蓮娜這個角色,現在卻要讓她擔綱,她能跨越心理障礙嗎?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