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處境與宣教--台灣的故事

作者 : 李孝忠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貨品尺寸/規格:17 X 23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 192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16 NT$24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直到目前為止,仍有多數教會的宣教理念仍然是以領人歸主、建立教會為終極目標;當代的宣教學者們試圖從「教會的宣教」模式轉化為「上帝的宣教」,這種系統性論述書籍自20 世紀末期開始出版,其中有翻譯成華語的書籍如David J. Bosch 所寫的《更新變化的宣教》,Stephen B. Bevans、Roger P.Schroeder 著《演變中的永恆》;這些作品多是以教會史上宣教模式的變遷為架構來反思宣教的意涵,本書的內容則是以台灣教會的個案作為回應。

推薦序 7

自序 11

第一章 導論 15

處境 15
處境化神學 17
「宣教」和「佈道」 20
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 22
建設性的佈道 23
「處境變遷」和 「宣教更新」 24
第二章 台灣處境的故事 29

1.228 事件 29

前言 29
事件發生的背景 30
教會處境與回應 33
D.228 和平運動 36

美麗島事件 37
事件過程 37
事件後續發展 3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處境與回應 39
D.228 公義和平運動 41

2000 年總統選舉 42
選舉運動及其影響 44
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影響 55
神學反思 61
結語 67
4.921 大地震 69

重創台灣 69
來自教會及社會的救濟 71
第三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運動 93

宣教師的事工 93
荷蘭改革宗教會宣教師 93
英國、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 95
本地基督徒的「教會增長」運動 96
倍加運動,簡稱(P.K.U.)(Poe-Ka Un-Tong) 97
信徒什一增長運動 98
一領一新倍加運動 99
政治社會關懷(三次宣言) 101
A.《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 102

B.《我們的呼籲》 103

C.《人權宣言》 104

社區宣教運動 106
新世紀宣教運動 106
B.21 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 107

第四章 PCT 宣教模式的變遷 115

轉譯(translate) 116
傳道 119
本土化:本色化、進入文化 124
本色化 124
進入文化(Inculturation) 125
宣教即是「處境化」 127
宣教即是「上帝的宣教」 135
服務 137
第五章 展望 141

復和(Reconciliation) 142
對話 146
宗教對話的沿革 147
宗教對話態度的轉換 149
宗教對話與宣教 151
宗教對話的原則 152
宗教對話的探索性定義 153
台灣教會的處境 153
G.921 地震救援工作中的宗教對話 155

宣教即是人性(Mission as Humanity) 159
台灣社會「人性」的形塑:韌性(resilience) 162
韌性與生存(survival) 162
韌性與盼望(hope) 163
形塑社區韌性 164
普世合一 166
全球化的影響 166
新冠肺炎的挑戰 169
參考書目 175


基督徒信仰的價值在現今世代的教會是多元的。有基要傳統、福音傳統、自由傳統、靈恩傳統的教會分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然而,雖然大家共同宣揚的對象都是基督福音,彼此之間卻有諸多成見,導致無法同工甚而彼此對立。

古巴裔美籍神學家試圖用A、B、C三種神學來描述教會的信仰型態,A型神學: 福音主義(重靈魂、教會增長);B型神學: 哲學探討(追求真理、重理性);C型神學: 對世界的牧養關顧(醫治、解放、整體拯救)。他強調三種神學自第一世紀的教會到現今都存在;並且三種神學都屬正統神學。他的論述或能幫助教會跳脫傳統保守和自由神學之間壁壘分明、互相抨擊的困境,進而以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對話、共同來實現上帝交託的使命。然而,要促成基督教會消彌16 世紀新教成立以來所形塑的成見,除了神學工作者的努力以外,基督徒的生活經驗可能是重要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生活的對遇是重要的,因為當人們相遇在一起時,對話自然開啟,特別是基督徒在一起關懷世界的苦難時,共同的經驗可能觸發更深層的信仰交流。所以,「使命」是促成基督徒對話、復和的媒介。

除了教會復和、見證的議題之外,「上帝家庭」的合一和維持也是基督徒需承擔的任務,而這「上帝家庭」指的是上帝所創造的萬物─地球社區。教會必須跟隨基督走進世界宣揚「上帝主權」的福音,邀請世人來參與「耶穌運動」,讓上帝的旨意被人遵行;讓公義、和平、仁愛、喜樂遍滿全地。然而,要將「傳福音」行動轉化為「耶穌運動」的倡議,最大的阻礙可能是源自教會的「宣教觀」。

直到目前為止,仍有多數教會的宣教理念仍然是以領人歸主、建立教會為終極目標;當代的宣教學者們試圖從「教會的宣教」模式轉化為「上帝的宣教」,這種系統性論述書籍自20世紀末期開始出版,其中有翻譯成華語的書籍如David J. Bosch 所寫的《更新變化的宣教》,Stephen B. Bevans、Roger P. Schroeder著《演變中的永恆》;這些作品多是以教會史上宣教模式的變遷為架構來反思宣教的意涵,本書的內容則是以台灣教會的個案作為回應。

台灣社會自1945年國民黨一黨專政到2000年民進黨執政,以及後來進入政黨輪替執政的民主制度,教會的宣教運動如何在這震盪的政治處境中回應、反省、更新變化,由教會中心轉向上帝國中心( 或更精準地說是兩種價值交纏並進)。生活處境中的政治社會變化對教會的宣教模式提供轉化的契機,只要教會勇於回應人民苦難中的呼喊和上帝的呼召。1970年代的政治震盪和2000年的921大地震是台灣近代的兩大危機,教會能適時勇敢回應並參與人民重建社會和家園的行列,成為宣教運動本土化的關鍵要素。然而,當教會與當權者站在一起時,在資源與權力的誘惑下,則又不自覺地走向基督教王國的宣教典範。

每個群體的處境都有其獨特性和有限性,個體亦然。筆者出身於台灣民間信仰家庭,對寺廟文化和社區語言有一定的熟悉度,故對教會的宣教運動本土化有較熱切的期待和負擔;相對地,對教會內自成的文化和語言有相當程度的敏感性。神學院畢業後投入地方教會服事時,自然地主動與社區鄰里交流,鼓勵教會認同社區並成為社區的好鄰舍和僕人。1995年返回台南神學院修習牧範學博士課程,是為了因應教會在推行社區事工時遭遇各種議題之所需;2002年赴英國進修宣教神學博士課程即是以社區事工的經驗作為神學反思的素材。2008年離開神學院教職後又投入口埤教會服事,嘗試以「上帝的宣教」理念來推動教會的社區見證,在理論和實踐兩者間互相檢驗和對話,經過十年的實踐後,教會的宣教理念逐漸形成共識,朝向「成為社區的祝福」方向邁進。這些獨特的生命歷程中有機會與普世的教會交流和對話,再加上研習當代宣教學者的思潮形塑了本書的架構。

在個人處境宣教實踐和反思的過程中,內人許素芬女士專業且熱心的社會服務行動是最重要的觸媒,特別在教會的長者、婦女和青少年關懷以及社區弱勢者的陪伴過程中,不僅分擔了筆者的日常牧會工作,更提供了諸多的神學靈感。寫作的過程中得到羅文吟小姐協助校編部分文稿,在此也表達謝意。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