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教堂空間之社會分析--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堂為例

作者 : 蘇南洲

出版社 : 雅歌出版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橫排

貨品尺寸/規格:15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22/02/01

頁數: 144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135 NT$15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基督教由於其信仰特質中先知及祭司的雙重性格,往往與執政者之間存在著特殊的緊張關係,經過台灣獨特的歷史及社會脈絡發展之相互作用,教堂建築所展現出的空間意象尤為複雜而豐富。

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脈絡生產出濟南教堂?是怎樣的建築空間承載著多重政教憧憬?一座小小的民間教堂又如何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進行其特殊的角色任務?

基於以上所述,本書嘗試探討:
1. 透過歷史與社會脈絡的分析,將濟南教堂空間的展現,進行更細緻的多重解讀。
2. 從不同國家機器對濟南教堂的干預性行動,以及本省籍信徒的反支配行動中,尋找濟南教堂的歷史角色。
3. 從濟南教堂的空間意象意識形態之社會實踐的分析,解除去政治神學的神話,以重新釐清政教之間的關係。
蘇南洲

學歷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台灣大學土木所碩士

曾任

雅歌出版社社長、曠野雜誌社社長

曾任教

中華福音神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等數間院校
序一  一座教堂存在的意義/王昭文
序二  先知性格的體現/曾慶豹
誌謝  蘇南洲

論文摘要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第三章:台灣教會與社會脈絡
第四章:濟南教會的社會脈絡
第五章:濟南教堂之社會分析
第六章:結論--濟南教堂空間的政治性
附錄




序一
一座教堂存在的意義
王昭文

蘇南洲先生1990 年在台大土木研究所完成的碩士論文:《教堂空間之社會分析—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堂為例》,三十二年後出版,除了紀念性的意義之外,對今日的教會與社會仍有所啟發。

這篇論文以置身眾多政府機關中的古蹟教堂為研究對象,內容並非建築學或土木學的知識探討,而是著眼於這座教堂的歷史角色,試圖描繪先後統治台灣的日本和中華民國政權下,迥異的國家意識形態卻有著類似的處境,因為統治者對宗教的利用與干預,令這間教會隱然有「國家教會」的地位;又有身處統治集團的基督徒利用宰制性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機器,逼迫同為基督肢體的台灣人教會。

蘇南洲關心政教關係,從教堂的區位和建築過程認定這間教堂和統治者關係密切,因幸町教會牧師上與二郎在戰時的臺灣基督教統合擔任重要角色,以至於他認為皇民化時期日本總督府透過該教會來達成控制全台灣基督教的目的。戰後政權轉換後,原幸町教會的台灣人會友繼續在此聚會並成立濟南長老教會,但來自中國的基督徒也在政府同意下使用這座教堂聚會,並組成「中華基督教長老會濟南路國語禮拜堂」,形成兩個教會共用一個教堂的現象,1960 年代國語禮拜堂大部分會友隨著信友堂的建立而遷離,但仍有部分人留在濟南路聚會,即使教堂建築的維修責任都由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濟南教會負責,但建築的所有權和處分權則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入困擾。蘇南洲從濟南教會相關的資料中,看到打著反共愛國旗號的基督徒試圖取得濟南教會建築和土地的處分權,在1975 年總統蔣介石去世後企圖在此建造「中正紀念教堂暨經國活動中心」,意圖成為「反共、反台獨,促使全國教會團結與合作的我國教會總部」。這個計畫在蘇南洲眼中,比起日本統治後期幸町教會成為戰時挺身隊、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基督教奉公會的據點更加政治性、更暴力。在政治局勢更迭情況下,這個中正紀念教堂的計畫最終並未成真,卻可一窺在反共意識形態籠罩的時代,部分基督徒如何利用黨國之力來逼迫自己的弟兄姊妹。

另一方面,這篇論文點出台灣人基督徒在兩個時代同樣遭受隸屬統治集團基督徒弟兄利用國家意識形態的逼迫,卻沒有屈服,一直努力達成教會「獨立、有完整主權、有尊嚴」。他所看到的1990 年及之前幾年的濟南教會,不為政權服務,在教會中容納不同政治觀點的人,甚至成為朝野溝通的橋樑。濟南教會爭取教堂被指定為古蹟,在蘇南洲眼中是想淡化政治性,也以此來反制想爭奪教堂所有權的勢力。以今日濟南教會的情況回望這策略,是很好的選擇,令該教會的產權紛爭安定下來,且做了恰當的維修整建;又作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分子,在處境化神學的脈絡下,這空間繼續成為人權、臺灣意識、民主政治的運動場域,成為教會關懷社會的典範。

蘇南洲先生寫這篇論文時,得到當時濟南教會翁修恭牧師的協助,取得不少一手資料。我曾幫他看部分日文文獻,聽他講論文的構想。他講得很精彩,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但是寫下來時受限於論文格式的要求,反而沒有那麼銳利清楚。我覺得他如果能更清楚說明他心目中一座教堂存在的意義,這篇論文的的主旨會更清晰。而這也是今日我們閱讀這篇三十二年前產出的論文時,可以優先放在心裡的問題。
這篇論文寫作的當時,台灣正值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關鍵時刻。李登輝執政下的寧靜革命悄悄展開,蓬勃有力的公民社會再也不是政府可以輕易壓制的,各種議題層層交疊互相呼應,期待建立一個更自由、更開放、更民主、更重視人權的政治社會。那時的蘇南洲先生開始關心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的概念尚未普遍,他已走在實踐路上。透過關懷二二八家屬,他看見台灣社會因殖民統治和威權政治所造成的苦難,試著想去撫平這個傷痕。透過濟南教會教堂空間的研究,他看見類似的苦難出現在台灣基督教界,敢於指出「國語教會」和「台語教會」的裂痕和越來越不同的發展途徑。一座原本和外來政權關係密切、受官方庇護與控制的教堂,逐漸轉變成屬於台灣社會的古蹟、獨立且有尊嚴的教會。從成為長老教會的濟南教會開始,一直都不只關起門來關心自己的信徒而已,而是持續開放空間給有需要的人和議題,在民主化、轉型正義、人權議題等等方面充分發揮關懷社會的信仰立場。

曾經期待蘇南洲先生能把這篇論文重寫成一本書,雖然現在以碩士論文的原貌出版,還是很有意義。這是一塊打基礎的石頭(房角石),他所關心的主題,在更多資料出土後,應該會有更多相關研究。誠如他在論文最後所提的後續研究期待,宗教空間的政治性,政治空間的宗教性,特別在台灣戰後歷史發展的脈絡中,從威權到民主的歷程,有許多可以繼續探討的主題和題材,仍有待開發。這篇論文是這類研究的房角石、領路者,值得紀念,並期待有更多研究在此基礎上往前行。
(作者現任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序二
先知性格的體現
曾慶豹

印象中,蘇(哥)南洲是一位「俠客」,他關懷二二八受
難家屬、援救雛妓、協助街友,同時他也是一位「知識分子」,以筆代劍、橫批時弊、仗義直言,在基督教圈子內,成了「曠野的呼聲」,儘管孤獨,其身影卻是巨大,令人深深佩服他的先知性格。眼前的這本書,是蘇南洲的碩士論文,表現一位俠客又是知識分子的風格,在其理論辦識和分析中,更可窺見他的學術底蘊,卻又是一次先知性格的體現。
這本論文完全符合他的指導教授夏鑄九的風格,夏教授所引導出來的學生,即是強調通過空間的分析來進行社會或權力批判。蘇南洲這一本論文還原了一間教堂的「政教關係史」,除了需要有歷史文獻的支撐,也要有理論的分析。本書可以說是一篇台灣基督教「政教關係小史」,以空間建築的權力和象徵來舖陳其中錯綜複雜的濟南教會歷史,從帝國殖民經白色恐怖到黨國掛帥,教會都無以倖免,甚至,它就在風口浪上,理解它的遭遇,即可以認識當時「政教關係」的邏輯。

這本論文有諸多歷史脈絡未有清楚的交待,建議讀者配合
《約瑟和他的兄弟們》一併閱讀。事實上,拙作也受惠於這本論文,「濟南教堂」的空間政治正是體現了黨國基督徒在那個「護教反共」的年代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教關係,特別是以本土為主的「長老教會」和以外省為主的「國語教會」的意識形態矛盾,完全可以引用這個教堂的歷史和敘事來說明其中的糾葛。作為一本學位論文,蘇南洲用它來完成了學位的要求。但意義更重大的,即是揭露了一段空間/權力的鬥爭史,要不是意外的獲悉暗中進行的一些「爭奪教產」計畫,還真不知道原來有那麼一段驚心動魄的過程;要不是李登輝的干預,「濟南教
會」恐怕不復存在,教堂建築也許還在,但已更名為「中正紀念教堂」,而且是執行「護教反共」、「反台獨」的「基督教總部」,台灣基督教的歷史將會走向另一個道路,成了「黨國基督
教」。
在論文所提及的這些事件中,蘇南洲扮演了扭轉歷史的角色。當年正是他掌握了本論文中所提及的諸多暗地裡進行之計畫,立即反應給翁修恭牧師,再上達到李登輝總統那裡,才阻止了黨國基督徒「出賣信仰」之舉。因此,這本書不應以學術角度來評價它,相反的,它記錄了一段關鍵的歷史時刻,即見證了蘇南洲對台灣教會的貢獻,以及他的先知性格。

(作者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