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於鄧斯,是約翰·波士頓(John Boston)的兒子。約翰·波士頓,是一個木匠,也是一個嚴格的長老會教徒。他曾因拒絕遵從斯圖亞特王朝強加給蘇格蘭教會的信仰和政府變革而被囚禁一段時間。托馬斯最早的記憶之一是去監獄探望他的父親。 1687年的“寬容法案”(Act of tolerterians)允許不合傳統的長老會教徒在私人住宅內舉行儀式,約翰·波士頓開始與家人前往惠特索姆,聽埃比尼澤和拉爾夫·厄斯金的父親亨利·厄斯金(Henry Erskine)講道。 托馬斯·波士頓在11歲時聽了厄斯金在對約翰福音1:29和馬太福音3:7中的講道,而歸信。 1694,他畢業於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 1695年,他成為了格倫凱恩的校長;1696年後,他成了阿伯萊蒂年輕的安德魯·弗萊徹的家庭教師和他繼父,以及肯尼特的詹姆斯·布魯斯上校的牧師。 1697年成為鄧斯和徹恩賽德的長老會牧師。 1698年斯特靈大教堂任職;1707年波士頓在埃特里克擔任牧師,直至他1732年去世。 波士頓通過艱苦的訓練和個人學習,為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作為希伯來學者,喬治·莫里森(George Morison)寫道,“波士頓受到世界上最優秀希伯來學者的一致稱讚”。作為一名神學家,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寫道他是“一位真正偉大的神學家”。 但波士頓最讓人銘記的是,作為一位慈愛、忠誠、嚴格自律的牧師,是一位深深信靠上帝恩典的人。波士頓的影響是最為廣泛的;他在埃特里克定居的25年,見證了傳道人的數量從60人上升到777人。波士頓總是背負著教眾的重擔,在講台上和家裡,都不分時令地教導他們;為福音的真理而感到負擔,於是他克服了天生的膽怯,參與到對Simson教授(他被指控為異端學說)的教導和著名的“精髓論戰”的爭論中。這一使命產生了《人性的四重狀態》和其他具有持久價值的作品。 《波士頓回憶錄》記錄了他人生的悲歡離合、沉重與勝利。 波士頓自己的作品,加上他虔誠的生活和模範的牧養工作,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神學精髓》中所包含的教義的普及。他的教會有來自各個地方的人群參加,他是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教會人物之一。在波士頓56年的生命,其中45年是有意識地作為基督徒的門徒度過的,這為他的靈性原則提供了可信性:基督徒服務的地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