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順序依姓名筆劃)
推薦序/李正源(心理師專業督導、「愛、關係與療癒工作室」負責人)
陪伴孩子從「聊心」到「療心」
推薦序/柯志恩(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教育心理學專家)
親子關係的磨合,是一輩子的修練
推薦序/邱廷岳(苗栗縣政府教育處長)
將教養轉化成一段自在有趣的過程
【各界推薦】(順序依姓名筆劃)
苗栗縣竹南國中輔導主任 陳麗妃
苗栗縣中興商工輔導主任 陳郁柔
苗栗縣福星國小校長、苗栗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 許明峯
苗栗縣立後龍國中輔導主任 榮彩君
苗栗縣通霄國小輔導主任 劉玉盈
苗栗縣照南國小校長 鍾正康
【自序】在孩子的心裡,點亮一盞希望的燈
【前言】給爸爸媽媽們的一封信
Ⅰ. 情緒索引:情緒並不可怕,它只是需求的代言人
第1題:我的孩子時常情緒大暴走,怎麼辦?
第2題:我的孩子會不斷自傷,怎麼辦?
第3題:我的孩子多次自殺未遂,怎麼辦?
第4題:我的孩子深陷在喪親的悲傷中,怎麼辦?
第5題:我的孩子一上台就會恐慌,怎麼辦?
Ⅱ. 行為索引:當情緒被接住,行為就有改變的可能
第6題:我的孩子抗拒上學,怎麼辦?
第7題:我的孩子沉迷於網路,怎麼辦?
第8題:我的孩子有說謊行為,怎麼辦?
第9題:我的孩子有偷竊行為,怎麼辦?
第10題:我的孩子快要瘦成紙片人,怎麼辦?
第11題:我的孩子開始接觸毒品了,怎麼辦?
Ⅲ. 症狀索引:每一個症狀背後,都有其扮演的功能
第12題:我的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
第13題:我的孩子有強迫症狀,怎麼辦?
第14題:我的孩子有社交畏懼,怎麼辦?
第15題:我的孩子是亞斯伯格,怎麼辦?
第16題:我的孩子有拔毛症狀,怎麼辦?
第17題:我的孩子有對立反抗症狀,怎麼辦?
第18題:我的孩子有躁鬱症狀,怎麼辦?
第19題:我的孩子有邊緣性人格疾患,怎麼辦?
第20題:我的孩子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怎麼辦?
Ⅳ. 情境索引:連結學校及社政系統,為孩子鋪設安全網
第21題:我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怎麼辦?
第22題:我的孩子目睹家暴後有創傷,怎麼辦?
第23題:我的孩子被散播私密照,怎麼辦?
第24題:我的孩子被不當的性對待,怎麼辦?
第25題:我的孩子成了中輟生,怎麼辦?
序
在孩子的心裡,點亮一盞希望的燈!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十多年,一路走來,透過心理助人專業工作,讓我得以與許多不同處境及年齡層的孩子相遇,過程中雖有辛苦,卻也讓我經驗到「陪伴一個生命復原」的那種珍貴和美好!
曾經有位大男孩讓我印象深刻。具有陰柔特質的他,講話輕聲細語,成長過程中經常被霸凌,因此出現憂鬱症狀和自殘行為。當時坐在他前面的我,剛取得高考諮商心理師執照,進入大專院校服務,只是個菜鳥心理師,面對內心已經千瘡百孔的他,除了努力接住悲傷和無奈情緒,好像也無法多做些什麼。
但就在兩年後,我收到了大男孩的一封信。信中他說,「很謝謝老師當時願意這樣每次聽我說,讓我知道這世界上是有人相信我跟理解我,至少心裡不那麼孤單,即便這個世界異樣的眼光依舊不會改變……」
這封信,讓我深受激勵和感動,也因此更加深信,當孩子開始能信任周遭的大人,且大人也從責備轉為滋養與貼近,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實陪伴,那麼他就不再需要穿著盔甲來武裝自己,或者對這個世界充滿絕望或敵意。
在大專院校的工作經驗,也讓我體認到「情緒教育應紮根於小學」,因此幾年後,我毅然決然轉向更挑戰且高壓的兒童青少年工作。
執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到,許多老師和家長其實都希望更靠近孩子,可是往往一開口,講出來的話就讓孩子整個人爆炸,甚或心靈受傷。為了讓這些挫折的大人們知道如何貼近孩子,我經常透過親職講座的機會,示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對話技巧。
另外一個發現就是,很多爸爸媽媽有一個迷思就是認為:「我這麼愛孩子,孩子應該要能夠感受到的!」但真實情況卻未必如此。
身為大人的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些客觀條件所造成的變數——孩子的先天氣質及情緒調節能力——面對同樣一件事情,不同個性的孩子,反應自然截然不同。因此,爸爸媽媽的一些行為,也許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不一定能夠直接有所體會,這也再次說明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為了幫助爸爸媽媽能夠透過良好溝通,打開通往孩子心裡面的路,我在書中改寫了25個臨床案例,探討孩子在校園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心理和環境困境,提供還沒遇到這些教養議題的家長防範未然,也讓已經遇到的家長學習如何有效因應。
每一篇文章的最後,我都有整理出一個具體的「親子溝通技巧示範」,重點在於強調傾聽技巧,核心要素則是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也就是不論孩子如何思考、如何感受,都是被尊重的。
孩子願意告訴父母自己遇到困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也正是孩子在主動求救、需要情感連結的時刻。因此在傾聽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不必急於提供具體建議或解決策略,可先透過積極傾聽的方式,協助孩子疏通情緒,之後再靜下心討論如何一起面對,或者協助孩子發現自己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 )曾說:「把燈提高一點,可以照亮更多人。」這一直是我用來自勉的一句話,也是當初想要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透過這十多年來的臨床觀察,以及陪伴受創個案(孩子)走向心靈復原的經驗,衷心期盼這本書能成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的錦囊妙方,讓親子溝通不再是一件難事;也希望能提升學校老師輔導學生的技巧,協助困境中的孩子重建自身價值,為他們的黯淡心靈,點亮一盞希望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