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恩惠與慈愛》、《航向中國》之後,宇宙光機構推出《永恆之光》(Persistence of Light)這本宣教士後代的傳記。《恩惠與慈愛》是女兒寫父母在戰時中國逃難的故事,《航向中國》是玄孫寫高祖父在南洋與中國拓荒宣教的故事,《永恆之光》則是宣教士的兒子寫自己八十多年人生追求與冒險的故事。三本書作者的角色不同,卻同樣充滿知識、趣味與時代的痕跡,非常值得閱讀。
宣教士回應上帝的呼召,離鄉背井,棲身他鄉,即使環境險惡,甚至面臨割捨親情的抉擇,也多能義無反顧,向主效忠。可是身為宣教士的兒女,他們活在異鄉,並非出於自己的認同與選擇,於是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各種傷害,而這些傷害的影響也往往歷時一生之久。美國長老會宣教士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 1852-1931)的女兒、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就是一個例子,她在為父親寫傳記時,對父親不惜傾家蕩產狂熱地投入譯經事業頗有微詞。
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許多宣教士的後代,由於從小生活在舒適圈外,習慣於跨文化的思維,鍛鍊出較高的韌性與適應力,也較富於創新冒險的精神,因此後來在職場上有非常優越的表現。例如,義和團刀下的殉道者畢得經(Horace T. Pitkin, 1869-1900),他的兒子Dr. Horace Collins Pitkin(1898-1958)並未聽從父親的遺願繼續獻身中國,而留在美國成為一位著名的骨科專家。「苗族使徒」柏格理(Samuel Pollard, 1864-1915)客死貴州山區,他的兒子Ernest Pollard(1906-1997)成為一位卓越的物理學家。宣教士漢學家恆慕義(Arthur William Hummel, 1884-1975)的兒子恆安石(Arthur W. Hummel, Jr., 1920-2001),年輕時與本書作者一起被日軍拘禁在山東濰縣的集中營,後來出任1981-1985年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使。翻譯和合本中文聖經的健將富善(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他的兒子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 1894-1986)成為著名的漢學家,終身執教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這個傑出人物的名單還可以不斷增添下去,足以證明宣教士的後人多有超乎常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