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宋朝最美的戀歌-晏小山和他的詞

作者 : 余杰

出版社 : 主流出版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平裝

貨品尺寸/規格:14.8 X 21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9/02/01

頁數: 304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52 NT$28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小山和伊人遇合的戀歌,千年之後,原音雖杳然,詞卻留存著,而且更因今人余杰獨特的詞評,
於是,字字香的古早之作活化了,成為篇篇舞的當今新文本。

在體例上,余杰採用個案模式的詞/評,亦即一首詞一篇評。
就量數言,他從二百多首現存的小山詞中選取三十首小令,平均五十字上下的詞約五千字左右的評,
如是篇幅的三十詞/評,又分上中下三卷,結集成了這本書。

北大才子余杰在炫學嗎?嗜書余杰在掉書袋嗎?也是,也不是。
但覺好客主人,為了藝術為了愛,正殷勤辦趴,力邀了許多出色的嘉賓⋯
他們欣然而至,又翩然而舞,姿態各異卻很搭;
是美的傳遞,是情的感染,是智識的發揮,甚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余杰

生於蜀國,求學北京,定居美國,行走臺灣,以梁啓超式的「筆端常帶感情」的文字,吸引無數讀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曉東評論説:
余杰的文章中有「火」,有激情,有鋒芒,有血性,有卡繆所謂的「青春的狂怒」;
余杰的文章中也有「冰」,有峻峭,有自剖,有拷問,有魯迅所謂的「陰冷」。

作家王學進評論説:
作為啟蒙的戰士,余杰傲立在時代潮流之前,就像拜倫、裴多菲一樣,
一旦聽到號角響起,就夾緊胯下的戰馬,握緊手中的利劍,勇敢地衝向有形或無形之陣,
手起劍落,將籠罩在中國人頭上的重重黑幕劈開挑落。
歷史首先將記住的是他手中長劍劈開的一道道青光,然後才是他作為抒情詩人夜鶯般的聲聲鳴叫。

《宋朝最美的戀歌:晏小山和他的詞》是余杰繼風靡一時的自傳體愛情小說《香草山》之後,
關於愛情主題的又一部力作,展現出余杰在尖銳凌厲的社會批判之外,作為抒情詩人柔情似水、溫潤如玉的一面。

《香草山》是余杰和妻子真實的情書,本書則是余杰與「北宋的賈寶玉」──晏小山,
心心相印的對話與交流。愛情是「從別後,憶相逢,幾番魂夢與君同」,
愛情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古今如一。

在這個書信式微、社交媒體為王的時代,本書重溫了古典時代情書之美好、情感之細膩、人性之純凈,
為現代人指示了一個被遮蔽和被遺忘的人生向度。
推薦序 
字字香、篇篇舞:我讀余杰《宋朝最美的戀歌—晏小山和他的詞》/康來新
真正的貴族: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徐晉如

上卷  
幾番魂夢與君同
可憐人意,薄於雲水
又踏楊花過謝橋
人情恨不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不眠猶待伊
半鏡流年春欲破
紫騮認得舊遊蹤
唱得紅梅字字香
問誰同是憶花人

中卷  
相尋夢裡路,飛雨落花中
正礙粉牆偷眼覷
長恨涉江遙
人情似故鄉
傷心最是醉歸時
天將離恨惱疏狂
一棹碧濤春水路
深情惟君知
一寸狂心未說
從今屈指春期近

下卷  
留得蟾宮第一枝
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看盡落花能幾醉
夢入江南煙水路
采蓮心事連連
相逢還解有情無
誰堪共展鴛鴦錦
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
詩成自寫紅葉
衣上酒痕詩裡字

 

 推薦序

一生。一世。
任志強博士(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保羅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了。」(林前十五19)但是,我們靠基督,若只懂盼望來世,豈不是一樣的可憐嗎?

  好幾年前知道厚基兄準備寫一本叫《只有這一生》的書,也大概知道他背後的想法,暗裡叫好,也暗裡為他擔心。

  叫好,正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處理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糾正某些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偏差,推動信徒群體重新思索原初基督信仰的歷史原貌,也許還可以進而刷新一些非信徒對基督宗教的印象。

  擔心,也是因為這個寫作意念瞄準了基督教裡面一個重量級課題。稍有閃失,隨時粉身碎骨,因為它會令不少自命「信仰純正」的現代教會覺得自己的信仰論述備受挑戰,判定作者離經叛道,宣揚異端邪說,於是群起鞭撻,務求令作者從地平線上消失。

  不過,此刻回想,我這個擔心或許是多餘的──不是因為我覺得毋須擔心,而是因為我知道,擔心其實也沒有用。在這個立場先行、理據滯後的時代,不管作者對手上的題材處理得好抑或不好,或者儘管他多麼小心翼翼,引經據典,層層推論,世界上也總有些自命正統、認為自己比上帝還要神聖的人(借用潘霍華在《獄中書簡》語),一看見題目不對胃口,不符合自己自古以來接受的那套,就馬上條件反射,準備拔槍開火。

  然而無論怎樣,看到厚基兄繼續發揮他的古道熱腸,再次向高難度挑戰,內心畢竟是欣喜的(當然也是羨慕兼妒忌的啦)。吾生有幸,曾與厚基同窗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當年旁觀其博士研究,已知他是個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愛向高難度挑戰的人,但他絕非那種專門找牛角尖來鑽、致力攀爬象牙塔頂而目空一切的學者,而是個滿有牧養情懷、敏銳於自身和他人內心掙扎的血肉之軀。猶記得,當年某個把酒談心的晚上,他跟我們幾個來自臺灣和香港的同學分享,說自己一度很抗拒「學者」(scholar)這樣的稱呼,但後來想通了,其實所謂「學者」,本意只不過是「不斷學習的人」,那就安然了。厚基的研寫,從博士論文對《聖經》保羅書信和《易傳》的文本互涉與「雙瞳詮釋」(double vision hermeneutics),到幾年前重新探討同性戀所涉及的信仰掙扎,以及對大衛皇朝的再詮釋,對於他來說,都不是純粹學術鑽探,或者對聖典的理性詮釋,而是背負著對生命的關懷,對個人和群體本相的尋根叩問。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然而,全書最好看的(或者應該說: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最後的「跋:憶當年」──那是作者身為一位研讀聖經的人、學習神學的人、信仰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是牧養上主群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掏出來,坦然放在人前,讓讀者對他的論述恍然。這個跋,就如基督教神學所講的「終末」(eschaton)一般,表面上是放在最後的,事實上卻是支撐著整部著作,令整本書make sense、顯出整個研寫計劃的真正意義的關鍵。

  因為曾經在蘇格蘭同窗數載,我們的人生從此交疊,但除此之外,我跟厚基的成長背景、人生與信仰歷程其實完全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我差不多都沒有接觸過。然而,身為東亞地區的華人/漢人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內涵,教會圈子裡的教導和氛圍,群體所承傳的信仰傳統,卻原來如此接近,交疊得如此多。而根據我的接觸和觀察,東亞地區以外的華人/漢人基督徒,主流的信仰內涵也非常相近。
 
  厚基的《只有這一生》能否說服閣下,就只能由每一位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人,自行斷定。你沒有需要認同他所有觀點,也不一定同意他每個細節的論述,但你不可能抹殺他的認真和努力,完全無視他所提出的。作者已經發出了這個邀請,邀請讀者細心考慮他所做的功夫,重新審視現代教會以為理所當然的永生觀,那就請你開放心懷,接受邀請,迎接挑戰吧!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