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衛斯理約翰對當代的意義,認識其神學基礎是值得且必要。他不僅將救贖的教義視為起點,也將始於個人生命中的救贖視為具宇宙性範疇的意義;這無異於一種「新的創造」,轉變人類生活的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
若要瞭解衛斯理約翰對當代的意義,那麼認識他的神學基礎不僅是值得的,而且是絕對必要的。他的神學不僅將救贖的教義視為起點,也將開始於個人生命中的偉大 救贖視為具有宇宙性範疇的意義;它無異於一種「新的創造」,轉變人類生活的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
作者不僅以「新的創造」的主題來架構衛斯理神學中的重要論點,同時從人權、貧富問題、婦女權利、環境問題以及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視角,來檢視衛斯理神學對 當代的意義。從此書中,足見衛斯理神學不僅完全適切於以二十一世紀的語彙來表達,因而成為強而有力地引領新世代的活潑見證。
前言
序論:新的創造
創造的更新
上帝在創造中的目的
第一章:上帝形像的更新
天然的形像
治理的形像
道德的形像
原罪和恩典之外的人類狀態
第二章:新的創造中的恩典
先行的恩典
恩典的微妙性
先行恩典裡良知的角色
對普世提供的恩典
稱義的恩典
確據
第三章:更新的恩典
重生
屬靈的感覺
成聖的恩典
罪的本質
愛的加增
完全成聖和基督徒的完全
第四章:基督教社群和蒙恩的途徑
蒙恩的途徑之重要性
會社、班會、小團和賦權
聖禮
聖餐
洗禮
第五章:正情與宗教經驗
正信、正行和正情
恩典的可感知性
界定「經驗」
作為「聖禮」的感覺
確認正情的特徵
第六章:衛斯理對今日的意義
人權
貧窮和窮人的權利
婦女的權利
環境責任
衛斯理的普世教會運動
清教徒精神
英國國教
摩拉維亞信義宗敬虔主義
羅馬天主教神秘主義
東正教
把敞開和確信結合在一起:多元主義的挑戰
結論:再思成聖
參考書目
〈序論〉新的創造
祂已經開始更新世界的面貌。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盼望,祂已經開始的事工將會持續到主耶穌基督來臨的那一天;在祂實現祂所有的應許之前,在祂終止所有的罪 惡、悲慘、疾病和死亡之前,在祂重建全面的聖潔和幸福之前,祂絕對不會間斷祂聖靈所進行的神聖事工,讓地球上所有的住民齊唱:「哈利路亞!全能的上帝統治 一切!」「神聖、榮耀、智慧、尊榮和大能永遠歸於我們的主!」
以上關於盼望和預期轉變的基調,實質上貫穿於衛斯理約翰長壽的一生裡最終幾年所發表的眾多講道中。眾多改革家在生命的晚期,常會產生疲憊感,後來的挫 敗把之前所贏得的勝利和首度的成功一筆勾銷,而希望幻滅。衛斯理有充分理由質疑他所發起之運動的未來。他曾目睹他的追隨者因著一些爭議而分裂,這些爭議在 他看來似乎是次要的;隨著循道友數目的增加,也使得他所摯愛且效忠的教會反對聲浪日漸高漲;循道友的節制和節省為他們累積了大量財富,這讓他開始憂慮他的 改革運動中是否埋藏了自我毀滅的種子。然而即使在前面的境域所出現的所有負面跡象中,盼望和確信的基調依然持續。這盼望的根基在何處?它的神學和經驗基礎 為何?能夠支持它的底層結構為何?這盼望在現今是否如同在衛斯理時代那樣可以獲得並且可以施行呢?還有,它對整個基督教社群能提供什麼?這裡的資源是否能 夠符合整個教會的需要,甚至全世界的需要?本書嘗試檢視並評估衛斯理神學的基礎和架構,並提出了這種神學與今日的持續關聯性,以上則是本書在其中所要探討 的一些問題。
創造的更新
透過上帝的形像在人裡面的更新而導致的創造的更新與受造的更新,衛斯理將之確認為基督教的中心。「你們知道宗教的終極目標在於以上帝的形像來更新我們 的心。」2 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衛斯理宗學者,艾伯特.奧特勒 (Albert Outler)稱這種形像的更新為「衛斯理救贖教義的中心主題。」3「上帝會『在我們心裡的靈中』並且『在我們初次被造的上帝形像裡讓我們煥然一新』,」 4 衛斯理在引用以弗所書四章23節以及歌羅西書三章10 節時如此說。我們會透過衛斯理的思想來追查這個新的創造的主題,並嘗試找出這主題在他那個時代的意涵以及它對現今的意義。
上帝的形像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僅是創世記的敘述,還有新約所述說的修復和更新,歷代的教會一向如此理解並持續宣講。然而衛斯 理解讀這個傳統的方式,也就是他所看到的意涵、他所指出的扭曲以及他所得出的結論,這一切都讓他的進路相較於在他之前的改革家,以及自認為追隨他的「衛理 宗人士」顯得一枝獨秀。此外,儘管兩者相隔有兩百年,他在十八世紀的處境和我們本身的情勢在許多方面的相似之處是引人注目的。這些相似性讓我們與衛斯理神 學的對話得到非比尋常的豐碩果實,這不僅是對那些在他所開啟的傳統中的人是如此,對現今的普世基督教思想亦然。
上帝在創造中的目的
根據聖經相關記載,衛斯理指出,上帝在創造中的原始意圖並不是關乎原因或經驗,這是關乎上帝的啟示。我們無法從我們現在的人的情況倒推回我們最初被造 時的樣子。始祖的犯罪墮落在我們和我們原來的狀況間製造了鴻溝。然而,從聖經的創世記載以及聖經所敘述的即將來臨之圓滿終結的預言來看,衛斯理確信我們可 以了解上帝在創世時的心意。而且,未來預言的實現也值得上帝的特殊關注,因為當「上帝在我們心裡設立寶座」時,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經歷上帝對我們的 目的以及即將來臨之世代的最初證據。5 當「一致的、持續的聖潔和幸福產生出來之後,對上帝的愛的知識將遍滿全地,」6 在預嚐了這個國度的滋味後,我們就會渴望那時代的到來。主禱文裡頭的祈求:「願祂的國降臨,願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預期創造的圓滿終結,那時地 球上所有的住民,包括整個人類族群,都可以在世上行他們在天上的父的旨意,如同神聖的天使那般自願;他們能持續地行上帝的旨意,甚至如同天使一般,他們自 願的服事從不中斷。是的,他們還完美地行這些旨意;「賜平安的上帝……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他們,行祂的旨意,並且在他們心裡行祂所喜悅的事。」7
另外一段文字讓我們看到衛斯理的方法如何經常能把聖經的經文串在一塊。在這段文字中,他想像這個與現在相對的、被上帝充滿的未來:
假設現在到達了時間的圓滿,預言也要實現—— 這是多麼好的遠景!……這裡沒有武器的鏗鏘噪音,沒有「殺伐之聲」,沒有「輥在血中的衣服」……,國與國、城與城都沒有分裂,也不自我毀滅……這邊沒有勒 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沒有掠奪「搓磨窮人的臉」;沒有搶奪或錯謬;沒有強奪或不公;因為所有人「都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因此,「公義與和平彼此相 親」;他們已經「紮根並且遍滿全地」;正義遍佈世界,「和平從天而現。」8
衛斯理不僅從上帝的應許,並且從信徒生命中已經開始的更新徵象看到了這個目標裡的遠景,他發現那指向上帝在創世時的原始目標的證據。當上帝在每天創造 完畢後,創世記的記載加入這些字:「神看著是好的」,它暗示一種起初的和諧。如果以現在的字眼來稱呼的話,衛斯理所描述的這種和諧可能是生態平衡。「一切 被造的在一開始都是美好的;符合原本設計的目的;適合促進整個世界的益處以及偉大創造者的榮耀。」宇宙的所有部份有次序地「彼此聯繫,構成一個體系」來反 映「所有事情的創造者」的豐富恩澤。這個如天堂的地球為它的住民供應了豐富的食物,好讓彼此不會相互殘殺……所有的生物都呼吸著偉大創造者的恩慈。」
這就是創世的狀態,根據我們現在能夠形成關於創世的模糊觀念,那時它的偉大創造者一眼看完整個體系,說它「甚好」。……我們引用柏拉圖的話,「上帝的 寶座上垂下一條金鍊子」—— 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系列事件,從最高層到最低層,從沉寂的地球,到化石、蔬菜、動物、到以上帝的形像所造的人類,都是被造來了解、愛和享受他們的創造者直到 永遠。9
人被造來反映上帝在這個世界的形像,為了要讓這個受造能夠自由地回應創造者,他「不僅被賦予了知覺和悟性,也被賦予了意志……和自由,也就是一種引導他的 感情和行動的力量,一種自我決定和選擇善惡的能力。」若人類沒有被賜予這種自由,我們就「無法達到聖潔,或是任何美德,就跟樹木或大理石沒兩樣。」10 但是人類的悲劇在於他們誤用這種自由。他們背叛了他們的創造者,扭曲了與他的關係,而這關係是他們被造的目的。「由於背叛了上帝,[ 亞當] 自我毀滅,失落了上帝的形像和喜愛,造成了罪,以致隨之而來的痛苦,不僅臨到他自己,也禍及他的子孫。」11離棄上帝以便尋找「上帝之外的快樂,……他不 僅丟棄自己,也將整個和他緊密相連的創造丟進混亂、悲慘和死亡裡面。」12
在此,衛斯理假設:自己把亞當的犯罪墮落描述為一樁造成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然而,就一個更深層的層面來說,他描述的是人類困境的基本特質,也就是 說,受造被賦予自由為的是要跟他的創造者維持正面的關係,但是這個被賦予自由的受造卻用這個自由離開創造者,並建造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衛斯理抵制「邪惡 是世界的物質本性所造成」的觀念。邪惡「不是物質的必然結果,也不是精神的必然結果。」物質世界是美好創造的一部份。人的精神也是美好受造的一部分,但是 當人的精神運用它的自由來反抗它的創造者時,「全新的、直到那時完全不為人所認識的整個邪惡的大軍,闖進背叛的人類和所有其他的受造當中,並且散播到全世 界。」13
然而,這個受造雖在不順服的苦果中,上帝卻沒有棄之不顧。「上帝難道沒有預見亞當會濫用他的自由嗎?難道祂不知道這個致命的後果必然禍及亞當所有子孫 嗎?這樣,祂為什麼會容許亞當的悖逆呢?」14 對於這些問題,衛斯理的回答是:上帝之所以容許這樣的不順服,因為上帝的補救方法所帶來的祝福將遠超過墮落的致命後果。因為上帝對亞當不順服的反應是將人 類「在世上獲得更聖潔和幸福」的可能性打開,「遠超過亞當沒有墮落時[ 人類] 所能獲得的聖潔和幸福。若亞當未曾悖逆,基督就不會死。」15 這是衛斯理的前後一致的神義論 (theodicy),也就是他對於上帝為什麼允許邪惡存在於世上的解釋。在這個解釋裡,他申述了古典幸運的過犯 (felix culpa) 傳統。上帝「見到,允許第一個人類墮落對整個人類大體來說是最好的;因著這個墮落,遠超過邪惡的美善將會臨到亞當的後代;『罪若因此而蔓延全世界』,那麼 『恩慈將會更豐富』。」16 上帝原本的形像的失落將被恩典所恢復的新形像之可能性所超越,就如保羅所說的,成為「他兒子的模樣」(羅8:29),「以基督的心為心」(腓2:5),而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10)
除非人性的所有部份都已經受到亞當裡面那致命的傷害,上帝的兒子就不需把我們的人性穿戴到祂身上。難道你看不出祂來到這世界的原因嗎?……「道成肉 身」難道不是來補救這一切?「在亞當裏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得生命」……若非如此,就沒有任何空間讓上帝之子的驚人的愛展示給全世界…… 在上帝的兒子裡面就不會有信心這回事,即「因祂愛我們,為我們而死。」就不可能有上帝的聖靈的信仰,在我們心裏面更新上帝的形像。17
受造更新的宇宙戲碼於是從更新人類內在的上帝形像(imago Dei) 開場。儘管摩拉維亞人傳遞給衛斯理的信義宗因信稱義教義十分重要,他卻與他們將救贖等同於稱義的主張保持距離,他堅持這「偉大的救贖」不能沒有人類被造時 從上帝領受的呼召,也就是在世上活出上帝的形像。
【前言】
最初激發我著手這個研究計畫的旨趣反映在本書第六章。我想探究的是:在過去兩個半世紀中推動循道衛理運動忠誠的社會性見證的因素到底是什麼?這種一致 性的見證被許多作者一再傳述於他們的著作中,如貝博 (Bebb)、布雷迪 (Bready)、布朗 (Brown)、卡麥隆 (Cameron)、奇爾寇特 (Chilcote)、愛德華茲 (Edwards)、哈克尼斯 (Harkness)、漢森 (Hynson)、詹寧斯 (Jenings)、馬奎多 (Marquardt)、賽麥爾 (Semmel)、薛爾文 (Sherwin)、史密斯 (Smith)、史奈德 (Snyder) 和威爾茅斯 (Wearmouth)。因此,對於主要興趣在於探究衛斯理思想對於人權、貧窮、女權、環境等當前議題以及教會生活發展(如普世教會以及今日宗教多元主義 的挑戰)的意涵的讀者們,我建議你們先從第六章「衛斯理對今日的意義」讀起。
然而,我很快發現,社會見證並無法獨立自存,它乃是根植並奠基於一種全面性的神學,這種神學不僅將救贖的教義視為起點,也將開始於個人生命中的「偉大 救贖」視為具有宇宙性範疇,它無異於一種嶄新創造,轉變人類生活的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這意謂著,若欲理解衛斯理對今日的意義,那麼理解他的神學的基礎不 僅是值得的,而且是絕對必要的。
我要感謝法蘭茲.希爾德布蘭特 (Franz Hilderbrandt),我在德魯大學 (Drew University) 唸神學時,他在那邊教授衛斯理神學, 也要感謝衛斯理學者威廉. 坎農 (William R. Cannon), 他是我唸坎德勒神學院 (Candler School of Theology) 時的第一位院長,還要感謝道.柯爾克派翠克 (Dow Kirkpatrick),他徵召我成為他在1977 年牛津學會衛理神學研究教席的繼承人,因而再度喚起我對衛斯理的興趣。柯爾克派翠克博士和英國學者雷金納德.基撒克 (Reginald Kissack) 在二十多年以前為要促進英美雙方對衛斯理傳統的對話,設立了該學會,而柯爾克派翠克博士編輯那些來自較早的學會的書籍。這些學會開始於牛津大學的林肯學 院,衛斯理曾經在此擔任過特別研究員和導師,這些學會每五年聚集一次,並且擴大規模,以吸收來自世界各神學院的代表。1977 年的會期產生了《聖潔與釋放》(Sanctification and Liberation) ,由艾賓頓出版社 (Abingdon Press) 發行,這本書是由我編輯的,它使我確信衛斯理神學與今日的持續關聯性。
除了牛津學會之外,促使衛斯理神學在我們的時代復興的另一個因素是美國宗教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的衛斯理研究工作小組,這個工作小組起先是以一個小型的特殊興趣小組的方式開始,然後擴展成美國宗教學會中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工作小組。
然而,激起目前衛斯理研究熱潮的最重要因素卻是新版的《衛斯理著作集》(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的發行,這部總共三十五冊的兩百年紀念版在1975 年克雷倫登出版社 (Clarendon Press) 中被稱為「衛斯理著作集牛津版」,在1984 年以後成為艾賓頓出版社的計畫案。兩百年紀念版的命名是要標誌美國兩百年的循道衛理運動。在這個版本中,艾伯特.奧特勒(Albert Outler)、理察.哈岑拉特 (Richard Heitzenrater)、法蘭克.貝克 (Frank Baker)、雷金納德.沃德 (Reginald Ward) 和許多其他人的批判研究正為衛斯理神學的將來研究奠定基礎。
我也要向我的幾位學生說句感謝的話,他們的研究增進了我對衛斯理的認識與評價:克拉倫斯.本斯 (Clarence Bence)、西奧多. 詹寧斯 (Theodore R. Jennings)、亨利. 奈特 (Henry Knight)、李何榮 (Hoo Jung Lee)、蘭迪.馬多克斯(Randy Maddox)。我還要感謝我的編輯瑞克斯.馬修斯 (Rex Matthews),本書印刷前的事務都由他主導。感謝我的秘書薇薇安.波拉德 (Vivian Pollard),她為所有的註腳打字,不辭辛勞。感謝聯合衛理公會高等教育與服事總部宣教處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the United Methodist General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Ministry) ,它的經費補助使得安息年的研究成為可能。我最想感謝的是我的妻子欣蒂 (Cindy),她的耐心鼓勵,在整個計畫期間是我的支持與後盾。
循道運動發展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一個活力充沛的傳統。這個古老的運動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否仍能維持活力,並從其悠久的歷史傳統中汲 取養分,以面對呈現於人權、貧富差距、兩性平權的主張、環境責任與教會合一運動等議題中的諸多挑戰?
衛斯理約翰所講的基督徒成聖之路不僅涉及個人靈性修為的提升,更涉及透過上帝的恩典來恢復上帝創造我們時原有的形像,使我們管理他的受造,並讓受造趨 於完全。本書的作者成功地將這個議題放在廣闊的脈絡中,據此,我們不是只講述一段歷史的過去,而是在迎向當代問題的同時,也在書寫並豐富這個固有的傳統。
「華衛神學譯叢」的構想是世界華人循道衛理宗教會聯會裡的神學委員會於二○一三年五月六日第六屆宣教大會後的第一次神學會議中所決議通過,把過去計畫 出版有關西方衛理宗神學的書籍歸入本系列。本書就成為本系列的第一部翻譯作品。希望計畫中的翻譯作品也能很快陸續出版,豐富對本宗神學深入的探討,為漢語 神學界提供循道衛理神學的視角。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林瑜玲博士將撰寫博士論文時整理的譯稿無償地贈予衛理神學研究院。其次要感謝曾念粵老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在翻譯、逐字修改 譯文、排版以及整個出版流程的聯繫上所付出的心力,沒有他額外的付出,本書無法完成。接著要感謝吳婉如、褚秀玲及簡惠碧三位姐妹細心的校正與文句的潤飾, 大幅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最後,要感謝台灣衛理公會的姚培華姊妹、沙泰國弟兄、何和弟兄以及衛理公會城中教會在經費上的大力贊助,使得本書得以順利面世。
龐君華
世界華人循道衛理宗教會聯會、神學委員會 台灣區代表
衛理神學研究院代理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