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

這樣說,孩子一定聽得懂

作者 : 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出版社 : 小樹文化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貨品尺寸/規格:14.5 x 20.5 cm

限制數量:

供貨狀態: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3/01/01

頁數: 239

適用分類: 全

運送條件: 不拘

(商品可訂購,結帳後立刻為您進貨,請安心訂購)
NT$252 NT$280 折扣: 9 折
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分享:

 作者簡介

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國際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療師,英國家庭治療協會(AFT)會員,致力於提升兒童自尊心、緩解個人焦慮的研究,已幫助無數人改善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譯者簡介

陳曉瑩


  台大歷史系畢業,師大翻譯所會議口譯組在學中,曾至瑞典優密歐Umeå大學交換,開啟翻譯契機。對親子、歷史文化及藝術類書籍翻譯有濃厚興趣。認真對待每次工作,時時努力以求更好的作品。
 推薦序   原來一百分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

推薦序  值得推薦的正向育兒技巧  楊介亭(綠豆粉圓爸)
前言  幫助父母達到更充分的溝通

上篇  了解孩子與家庭
第一章    每個人的需求都該獲得滿足

孩子的需求
我們只看到自以為看到的
「解讀」如何影響需求的滿足程度
跨越認知的鴻溝
你自己的需求也該獲得滿足
培養與另一半的感情

第二章    孩子為什麼不乖?
1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
2親子想做的事不一樣時
3為了博取注意

第三章    家庭管理團隊
導致父母不合
父母之間的衝突
像團隊一樣運作
父母如果不住在一起
父母如果不願合作

第四章    正面改變的原則
把每個人的需求都納入考量
每個慾望(want)背後都有一個真真切切的需求(need)
控制是一種幻覺
多點耐心,陪著孩子改變
盡量避免爭執
不要指出孩子的錯誤
不要輕言放棄
父母的職責

下篇  改善孩子行為與自尊的方法
第五章    描述式讚美

如何讚美孩子
何謂描述式讚美?
小小的進步也要讚美
描述式讚美的範例
該多久使用一次描述式讚美?
描述式讚美要用對
孩子排斥描述式讚美,怎麼辦?
怎樣用來描述式讚美來矯正錯誤?
讓孩子學會讚美自己
還有更多理由該好好讚美孩子

第六章    當家長和孩子想做的事情不同時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
以「提問」取代否定
委婉拒絕的方式
提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身體語言要溫和,聲調要放低
以身作則
要面對面跟孩子講話

第七章    孩子的情緒該怎麼處理?
了解兒童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反應
憤怒之山
孩子需要發洩情緒
孩子話裡的意思
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1聆聽技巧
找出問題根源
2憤怒管理策略
3離開現場

第八章  事先準備好
什麼是「事先準備」?
如何事先準備
該為什麼而準備?

第九章  讓孩子做對的事
懲罰並不是威脅孩子
運用所有正向育兒技巧
讓孩子從經驗中吸取教訓
最後一招:訂定家規

第十章  從錯誤中學習
孩子只是調皮搗蛋
孩子犯錯,家長也有責任
糾正孩子犯錯的步驟
介紹犯錯流程
糾正錯誤會引起不開心嗎?
周圍有其他人時
知錯能改

第十一章  減少手足間的比較與競爭
公平是依據每個孩子的需求
不用太在意孩子吵架
父母介入的反效果
養成兄弟姊妹和諧相處的實用步驟
家中有新生兒降臨時

第十二章  遊戲時間
跟孩子一起玩
給自己及孩子自由的時間
獨自玩樂
跟個別孩子相處
全家一起外出
珍惜特別時光
把孩子的注意力從3C商品上轉移
課後活動
跟朋友玩
別過度保護孩子

第十三章  做好運用這些技巧的心理準備

第十四章  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營養
運動、新鮮空氣與日照
睡眠

 第二章  孩子為什麼不乖?

 
「合作」是大多數父母願望清單上的第一項。
 
父母都會說:「要是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不必我嘮叨個沒完就乖乖去做,我就輕鬆多了!」如果孩子合作,不僅父母輕鬆,孩子也輕鬆。信不信由你,孩子其實也很渴望取悅人、也想做個乖孩子,那他們為什麼不自己乖一點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欠缺一致性,這一點會在後續的章節討論。除此之外,還有三個主要原因值得探討,請想一想你家的情況是不是就是這三種情況之一。
 
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
 
不管多麼無法無天,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OK的,反而常常都是不OK的,不過,行為背後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儘管有時看起來很氣人。
 
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早上醒來會想:「今天天氣真好!陽光燦爛,鳥兒歡唱,我好期待去上學。現在該來去惹惹爸媽生氣了!」如果孩子一直惹你生氣,那是因為有些事不順他們的心。切記:孩子如何看待周遭發生的事才是關鍵所在,而不是事情本身。
 
不當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為何?以下是幾個例子:
 
「我餓壞了!」
 
「我得保護自己!」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或是我們認為的不合理要求時),通常我們第一個反應並不是想到他們的需求,而是惱怒生氣,然後責罵他們一頓或是威脅或是大吼大叫,也可能把他們早就知道的那一套再搬出來解釋個沒完,殊不知,他們的問題並不在於不知道,所以我們的解釋往往會淪為耳邊風。

以上這幾種反應儘管很自然或出於善意,卻是解決問題的大敵。如果有人對我們說教、批評或責罵,我們通常會想要辯解、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在這一點上,小孩跟大人無異,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受到的攻擊太過猛烈,有時甚至還會還擊。但是,如果把孩子的不當行為看成是他為了滿足真正需求而做的錯誤嘗試,你就不會輕易動怒,也比較容易幫助他們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想做的事不一樣時
 
孩子想要的時候就要、想做的時候就做,這是天性,而我們的工作則是幫助他們做正確的事。然而,父母跟孩子往往各有各的待辦事項,容易產生衝突。
 
小孩不是天生吃飯就會用刀叉、天生就懂得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嘴上、天生就喜歡做功課,他們的天性是想要做什麼就去做,這通常會造成一團混亂,以及我們無窮無盡的火山爆發(套用孩子的用語)。
 
可是孩子必須要能夠融入社會,所以必須學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才是適當的。例如,為什麼可以舔冰淇淋,不能舔三明治?光著身子走在大街上有什麼錯?明明到了晚上就要把棉被攤開來睡覺,為什麼早上還要費事整理?我們總是期待孩子會開開心心地認同事情就是這樣,乖乖照做就是了,可是這並非他們的天性,不管我們的理由有多麼充足都一樣。
 
精力過剩小孩的掌控需求通常比隨和小孩更大,強烈想要掌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就是說,對他們來說,照著自己的意思行事非常重要。然而,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根據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來教導孩子做正確的事,而這通常就會跟孩子的意願產生衝突,然後就出現違抗、不規矩的場面。
 
為了博取注意
 
小孩不合作的第三點原因,跟我們管理他們的方式有關。請想一想一個典型家庭的情況:一切都平安無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孩子置之不理。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

「謝天謝地,他現在很安靜,可以讓我把飯好好煮完飯……」
 
一旦有什麼不對勁時,我們會立刻衝過去……
 
危機出現時馬上處理,這是很自然的。這是我們保護孩子安全的方式,也是我們教導孩子守規矩時會用的方式。我絕對無意要你忽視陷入危難中的孩子,不過,若是常常對每天稀鬆平常的事起太大的反應,等於不知不覺在教導孩子:尖叫或大哭可以讓他們馬上獲得注意。博取注意是人類基本的需求,小孩子會採取最容易的方式來滿足這個需求,而小孩子從我們的反應中學到要尖叫或大哭,根本就不管他們碰到的問題是多麼微不足道。
 
簡單地說,你越關注的事就越容易發生。對負面行為非常在意,反而會強化負面行為。再者,如果對芝麻小事過度反應,反而是在無形中教導孩子:沒有你,他們應付不了,等於是使孩子失能。因此,必須降低對「不當行為」的關注,低調處理孩子的挫敗,增加對「正面行為」的關注,如此才能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
 
然而,對「不當行為」視而不見就是解決之道嗎?並不然,對孩子來說,做壞事是有趣的,他可以從這件事本身得到回報,所以光是不予理會很少能就此讓不當行為消聲匿跡。聰明的父母一開始就會預先為孩子的挫敗做準備,避免挫敗發生,他們還會發展出一種體貼、仔細思量過的因應方式來處理不當行為,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後續幾章會說明如何做到。

 推薦序


原來一百分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


誠實的父母都會承認,孩子總會有令他們抓狂的時候。別人的孩子似乎總能不吵不鬧就乖乖上床、給什麼就吃什麼、要他收拾的時候也會乖乖照辦,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性情乖戾、不乖乖配合。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那個曾經帶著可愛表情學步的幼兒,現在看來卻是滿臉深沉抑鬱,你腦中那個一再告訴自己「我是全天下最棒的媽媽」的小小聲音也變了調,反而在你涕泗縱橫的時候告訴你:「你看你搞得一團糟。」

在這種時刻,你需要有個親切、明智的人可以談一談,一個曾經歷過這些戲劇起落、可以輕輕戳你一下的人,好讓你表現得更好一些,也讓孩子可以跟著學會冷靜、合作。

我很幸運,在我跌入谷底時,遇到了「新學習中心」(New Learning Centre)以及在那裡工作的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我報名參加米莉恩的育兒課程時,最小的孩子兩歲、最大的十一歲。我當然很愛他們,不過他們在一起時,總是吵個不停,持家、全職工作兩頭燒的我實在累壞了,我曾經很悲觀地覺得:米莉恩不可能幫得上忙。儘管如此,我還是抱著「搞不好真的可以學到些什麼」的心態,決定去上幾堂課。不久我便發現,每星期一次的課程不僅很吸引人,更成了我不可或缺的一門課。

造就這種改變的,是米莉恩爽朗又富同情心的個性。她很坦白地承認,她也曾經擔心自己無法成為自己期望成為的母親。有一次,充滿挫折的她把女兒推下床,因為不管催促、威脅了多少次,女兒就是不肯起床。一位現在是人人眼中夢幻愜意的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好令人安慰啊!

不過,她的團體討論不僅止於讓我找到一樣對自己感到懷疑的同伴。每個星期的討論會探討一個常見的問題──也許是處理吵架或應付不想睡自己床的孩子──然後看看有哪些更好的解決方法。每一堂結束後,我們都有功課要做: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某一種情況,看看結果是否不同。週復一週,我們逐漸有了進步,信心也跟著成長。

我非常高興,她終於找出時間把她獨有的智慧寫成書。

──卡珊卓.賈丁(Cassandra Jardine)五個小孩的媽媽,《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記者,
著有《如何當個稱職父母》(How to Be a Better Parent)以及《積極而不固執》(Positive Not Pushy)

最近閱覽過的商品

買過這本書也買了

Sc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