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勇敢面對自己,就能找到喜歡的人生/艾爾文
如果這輩子要經歷很多的阻礙,我們要先學會突破的是「自我束縛」。
人一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有些很簡單,有些卻很複雜,要鼓起勇氣面對那些問題總是不容易。只是在走了那麼多的路、繞了那麼大的圈後,我才漸漸明瞭,即使問題再怎麼難以面對,最終都是在學習面對自己。
面對自己,就有能力找到喜歡的人生,而要學會面對,就要先練習接受。接受自己當下的樣子,接受目前生命所給予的挑戰,接受從來沒想過的難題,接受事情不會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清楚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人事物,感受早已在身邊的各種幸福,學會看見自己身上的優點,學會不再因為缺點而到處躲躲藏藏。
很開心這世上存在這樣的一本書,用著簡單的故事解釋那些難懂的問題,邀請讀者陪著書中的武士一步一步地成長,也一步一步地更加認識自己。從征服城堡中的惡龍,到征服舊我、無知、恐懼;從救出公主,到救贖自己。最後脫下束縛自己好久的盔甲,以最喜歡的樣子面對世界,勇敢活著。
雖然,我並不是在人生最低潮時讀了這本書,但如果可以,我一定會把這本書送到當時那張桌子上。往後,如果再次遇到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迷茫時,我也會把這本書當成指南,檢視那時候的自己,提醒自己該往哪裡去。
無論你現在處在什麼樣的人生階段,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我想這本書都能給你更多的力量。也許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但它會讓你知道如何解答。試著拿起這本書閱讀,然後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出征,為自己感到驕傲。
推薦序
放膽在童話中探險,重獲心靈自由/傅佩榮
如果不引述學派、不賣弄術語,只就每個人當下反省的心得來看,「自我」有三層面貌:一是外在的形象,由別人的眼光所見的自我綜合而成。二是自己內在的主觀認定,這種認定可能會受別人的影響,但是畢竟還有「自以為是」的成分。三是心靈深處的自我,這個自我與別人有相通的能力,甚至與宇宙萬物都可以產生共鳴。
我們平日生活,往往靠著外在我與內在我聯合起來,一起面對世界,經常忘記了真我或心靈我的存在,以至常有落寞的感受。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但是,平白無故要人認真對待心靈我,卻又有些困難。原因何在?在於生活只是由習慣在主導與重複,累積了一層層的心理防衛作用。雖然明知山下有塊石頭,等著我們日復一日的去推向山頂,我們還是像命運注定的薛西弗斯一樣,踩著沉重的步伐,走向大石。
防衛是為了保護,既定的命運雖然使人不耐,但是已知的一切總是較為熟悉的。何必去反抗?何必去突破?在黑暗中躍向彼岸,固然是勇敢的表現,但是真有彼岸嗎?換個方式來說,當我盡量擺脫外在我的束縛與壓力,並且辨明內在我的虛偽與自憐,然後呢?誰能保證一定可以獲得可貴的真我?並且,即使展現了真我,就一定可以得到快樂嗎?也許那種快樂與我現在所企求的快樂,是不同性質的,那麼,我如何確知自己一定會喜歡呢?
這一系列的問題應該都有合理的答案,但是關鍵在於:沒有人可以代替我自己回答。理論上的敘述與闡釋,有時更增加了困惑,學者專家的卓見在這些問題上是無能為力的。那麼,轉向寓言體裁求援吧!
以一種聽故事的心情,像小孩子在童話世界中從事心靈探險一般,我打開了《為自己出征》這本小書;一口氣念完整篇故事,但是並沒有隨手丟開,卻有了再念一遍的衝動。念了第三遍時,才能且讀且想,綜合提出一些心得。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武士,整天穿戴盔甲,到處去救人。他想證明自己是「心地好、善良、充滿愛心」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妻子與兒子都看不到他盔甲下的真面目,他自己也忘了自己的長相,問題十分嚴重。他決心脫掉盔甲,到森林去請教法師。
我們在人間,常以外在我的表現來決定內在我的性質,進而根本遺忘了心靈我。人生的過程,無異於自我遺忘的過程,等到察覺困境,往往已是中午階段了。那麼,如何找回自我呢?法師讓松鼠、鴿子扮演嚮導,暗示武士,大自然的啟發是值得參考的;不過,解決困難仍然要靠自己。他必須通過三座城堡: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志勇之堡。
顧名思義,人在「沉默」中,必須面對自我。當外在的噪雜平息時,內心的茫然不安浮現了。如果用心,不難聽到真我的聲音,真我提醒自己什麼是真正值得的目標。武士為此痛哭流涕,淚水卻腐蝕融化了頭盔,他的頭部不再受拘束了。
「知識」是大家可以分享的,但是若無自知之明,博學又有何益?如果無法認清「需要不等於愛」,也就不能以適當態度與人相處。需要是一回事,愛是另一回事,需要可多可少,愛卻永遠是人人珍惜的。像這種正確的知識,就會帶人走向愛之道。
「志勇」是指志氣與勇氣,用以克服疑懼之意。人生不能沒有疑懼,最大的疑懼正是喪失自我的立足之地。不過,越是如此,越容易受制於疑懼。唯有無私忘我,有如「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經過這三座城堡,武士身上的盔甲全部掉落,重新得到自由的生命。我們是否也能經由沉默、知識與志勇,擺脫外在我的束縛,調整內在我的成見,讓心靈我自由展現,活出一個有愛的人生呢?這是每一個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