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凱勒在《山寨版的上帝》一書中,揭露聖經如何道破我們在信仰和心中慾望擺盪的真實景況。這般強而有力且激發人心的信息,與提摩太.凱勒身為批判思想家與牧師的評價相互呼應,亦來得正是時候,同時也是為已相信上帝的信徒們與仍然心存質疑的朋友們所寫的。
名人推薦
康來昌教授、黃國倫牧師、王文祥總裁 強力推薦!
出生成長於賓系福尼亞州,畢業於巴克納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lde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威敏斯特神學院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目前主日固定聚會的會衆人數六千名,並在世界各地開拓建立一百多所教會。作者現與家人居住於紐約,並同時著有《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和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等。
第一章: 畢生所求
第二章: 你最需要的不是愛
第三章: 金錢改變一切
第四章: 成功的誘惑
第五章: 權能與榮耀
第六章: 我們生活中隱藏的偶像
第七章: 假神的結局
終曲:找出並取代你的偶像
前言
這世界的偶像比真實的事物還多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黃昏》
詭異的愁思
繼二八年,年中所發生的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就不斷聽聞一些財力豐厚且人脈廣泛之人相繼自殺的事件。先是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的代理首席財政官員,在家中地下室自縊;爾後又有美國極為知名的房產廣告公司之一的首席執行長史登谷,在他的紅色積架跑車駕駛座上,對準自己腦門舉槍自殺;某位專為歐洲貴族與富豪家族理財投資的法籍理財經理人,因伯納德.麥道夫的龐茲騙局虧損了客戶的十四億美元之後,於麥迪遜大道的辦公室裡割腕自殺;匯豐銀行丹麥籍的資深執行長,在位於倫敦騎士橋名店街,一晚要價五百英鎊之套房內的衣櫥自縊身亡;當貝爾斯登金融公司某位執行長獲悉曾買下他倒閉的公司的摩根大通不願意聘任他時,在吞下大量藥物後,便從29層高的辦公大樓一躍而下。一位友人說道:「貝爾斯登的事……粉碎了他的心靈。」(註1)這些駭人事件,不禁令人再次想起一九二九年股市大崩盤之後,所發生的連環自殺事件。
一八三年代,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他著名的美國民主觀察論述中提到:「在一片富裕豐饒之中……一股詭異的愁思不斷出沒在老百姓的心頭中。」(註2)美國人深信富足會滿足他們對快樂的渴望,然而這種期盼絲毫不切實際,因為托克維爾接著又說:「這世界不完全的快樂,永遠無法滿足人類的心。」(註3)這股詭異的愁思以許多不同的形態展現,卻總是走上相同的結局——帶出沒有尋獲所要之物的絕望。
悲傷和絕望有所不同,悲傷是一種痛苦,它可以有許多慰藉的方法。悲傷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失去了許多美好事物中的其中一項,因此,如果你面臨事業的低潮,你可以藉由家人身上得到安慰,來陪你度過難關。然而絕望卻是無法透過慰藉而被解決的,因為其源起於:喪失了某個終極至要的事物,人一旦連最基本的生存意義或盼望的源頭都失去時,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替代它來安慰你呢?這會挫敗耗損你的心靈。
一個偶像充斥的文化
現代人類對於偶像這個字眼,通常會聯想到在遠古時期,人們對雕像的跪拜。新約聖經中的使徒行傳,對遠古的希臘羅馬世界文化有相當清楚的描述,每座城市都擁有它最鍾愛的神明,並且也有許多為了偶像崇拜而建造的神殿。當使徒保羅走進雅典時,這些神明的雕像無所不在(使徒行傳17:16)。縱使雅典娜的巴森農神殿使其他神殿相形見絀,它們的雕像在各個廣場上依然隨處可見。舉凡:專司愛與美的愛芙羅黛蒂女神、戰神愛力士或是多產和豐足的亞緹米絲女神以及匠神希費斯特司,比比皆是。
基本上,現代社會其實也與這些遠古文化相去不遠,每個文化都是由各自的偶像在支配、操控著。它們各自有其「祭司」、圖騰和儀式,甚至也有它的神殿。無論是在:辦公大樓、溫泉會館、體育館、工作室或運動場,都可以成為為了避兇趨吉或是期望獲得美好生活的福氣,而獻上祭物之處;現今的美麗、權力、金錢和成就是什麼?不就是同樣的東西嗎?它們在人心和社會裡,奪占了超然虛幻的位份。我們可能不會真的去向愛芙羅黛蒂雕像下拜,但是今天仍然有許多年輕女性因為過份在乎她們的身形體態,而罹患憂鬱症和飲食失調;我們或許不會向亞緹米絲舉香膜拜,但是當金錢和事業的重要性被無限擴大時,就會發生某種形式的嬰兒獻祭,換句話說就是不惜冷落家人和社交生活圈,只圖把事業做得更大、賺更多錢、有更好的地位。
他們為成就之神,獻上了一切,卻仍然不足。古時的那些神明不只嗜血,它們還難以取悅,而現今的偶像們仍是如此。
心中的偶像
如果在過去網路迅速發展,房地產和股市大漲的三十年之中,談論偶像崇拜的問題,實在很難令人信服。然而,二八至二九年間的金融大海嘯,卻顯露了現今所謂的「貪婪文化」。聖徒保羅很久以前便寫道:「貪婪不僅是惡行,貪婪是拜偶像。」(歌羅西書3:5)他指出金錢會呈現出某些神性,於是我們和它的關係變得近似崇拜和降服。
金錢能成為一種靈裡的癮,而且就像所有癮頭一樣,它會躲藏起來,不讓受害者發現問題真正的嚴重性。我們若是為了想從渴望的事物上,獲得那遞減的滿足,便會願意冒更大或是至高的風險,一直到崩盤瓦解的時刻到來,而當我們甦醒恢復之時,便會不禁自問:「我那時候到底在想什麼?怎麼會如此盲目呢?」如同一個宿醉之後醒來的人一樣,絲毫記不得前一晚所發生的事。為何如此?到底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失去理性而看不清真相呢?
聖經給我們的答案是:人類的心其實是一座「偶像工廠」。